我喜欢读李白《上李邕》的一句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时,用在开篇我觉得颇为适合!
2025年伊始,全球汽车产业的目光聚焦于中国深圳。比亚迪以全年427万辆的惊人销量,一举斩获中国车企销量冠军、中国品牌销量冠军及全球新能源市场销量冠军的“三冠王”桂冠。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纪录,更以12月单月51.48万辆、海外市场71.9%同比增速的“双核驱动”,宣告了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的深刻重构。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年销百万”曾是跨国车企的护城河,而比亚迪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叙事。其427万辆的体量,相当于丰田2023年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却完全由新能源车型构成。更值得玩味的是,比亚迪的均价已突破16万元,在20万以上市场密集布局的腾势、仰望等品牌,正以“技术溢价”重塑中国品牌的价值认知。这不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产业话语权的质变。
我们深知,三冠背后一定不简单,我们归纳为三重密码:
1. 技术深潜: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革命”
比亚迪的成长史,堪称一部“技术偏执狂”的进化论。当行业还在争论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的技术路线时,刀片电池已用“针刺不起火”重新定义安全标准;当对手仍困于油改电平台时,e平台3.0已实现整车架构的彻底电气化;当混动技术陷入内卷,第五代DM技术以2.9L/100km的亏电油耗,将混动竞争推入“油耗2时代”。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布局的系统性:从电池(刀片电池)、底盘(云辇)、智驾(天神之眼)到动力总成(易四方),比亚迪构建了全栈自研的“技术立方体”。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任何供应链篮子里”的战略,在疫情后的全球产业链震荡中,展现出惊人的抗风险能力。
2. 人才森林:从“工程师红利”到“科学家生态”
比亚迪的11个研究院、近1500名在站博士后,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人才图景。当多数车企将研发投入集中于产品迭代时,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笨”的路:每年超200亿的研发投入中,有相当比例流向基础材料、芯片、算法等“十年后才能见效”的领域。
这种“种树思维”在智驾领域尤为明显:天神之眼系统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无图CNOA”功能,正是其多年积累的感知算法与数据闭环能力的集中爆发。与其说比亚迪在追赶智驾风口,不如说它用长期主义的耐心,等来了技术成熟曲线的拐点。
3. 价值觉醒:从商业成功到文明使命
王传福宣布设立30亿教育基金时,外界或许只视之为企业慈善。但若将其与比亚迪“为地球降温1℃”的slogan、光伏+储能+电动车的零碳生态布局结合观察,便能发现更深层的逻辑:比亚迪正在尝试回答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命题——如何让技术革命与文明进步同频共振。
这种超越商业的价值追求,恰恰解释了为何比亚迪能吸引数万名青年工程师。当一家企业将自身命运与“碳中和”“科技平权”等时代命题绑定,它收获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一种信仰共同体。
从比亚迪的登顶,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它对咱们中国车企的三重启示:
首先就是技术纵深决定产业高度:在电动化领域,中国已从“跟随者”变为“定义者”,但智能化的决战尚未到来。
其次就是全球化需“硬实力+软叙事”:417204辆的海外销量仅是起点,如何在欧美市场建立品牌心智,将是更大考验。
最后就是产业竞争升维为文明竞合: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产品,更是中国工业文明输出的载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但是我们依然得清晰的看到,当比亚迪规模突破400万辆,它的供应链管理、组织效率能否支撑下一个翻倍增长?在智能化领域,如何平衡自研与开放生态?这些问题的问题,我认为比亚迪一定会给出我们更清晰的解答,我们也相信不追逐风口的比亚迪,会让我们中国汽车真正可以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