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风》,余世存 著,果麦文化|海南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我国的家族文化传统浓厚,但很多人对家族的理解囿于身边的经验或近几百年的历史,不知道在两三千年的历史中,家族文化经历了非常大的变迁。概括而言,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宗亲文化的开始,从那时到春秋时代,我国实行宗法制度。周王称天子,即“天下宗主”,他把土地分封给各国诸侯,诸侯再层层分赏,天子、公、卿、大夫,在这个等级或差序格局里,人人都有位置,人人都以伦理的修习为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先秦的这一家族文化,可称为贵族时代的宗亲文化。随着宗族制度的瓦解,从秦汉到隋唐,世族门阀成为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家庭都会依附于大家族,社会上多“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种文化,被称为士族时代的家族文化。
从唐宋至明清,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推行,选拔官吏基本通过科举,人们入仕不再受门第的制约,“孙以祖贵”的现象不多见了。钟鸣鼎食的世卿世禄和门阀大族,也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典型,此时的家族文化走向乡绅时代,大致分为文人层和民众层。我们今人理解的世家多半是乡绅时代的现象,而对贵族期、士族期的家族文化只能从文献上领略或猜想。
但是,有些个别家族可以让我们见识贵族期的家族风范,这些家族中,孔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豪门大户,也出现过辉煌几百年的皇家贵族,但是孔氏家族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仍谱系井然,世系分明,至今不衰。
传统中国把孔家当作教化的象征
孔子是说不尽的。青少年时期,他就有了好学、明礼的名声,当时的贵族临死前还叮嘱儿子要拜孔子为师。后来孔子入仕做官,周游列国,为各国有识者尊重,也为一些权臣嫉恨,但他在颠沛流离中以其人格和学问感召着众多的弟子。他办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各类人才,孔门成为当时各国网罗人才的首选机构,子贡、子路、子游、子有等弟子都先后进入官场。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成为国君的顾问,他除了培养弟子,还整理、编辑“六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几乎以一人之力“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夏、商、周三代大成,复兴了文化事业。
《孔子》(2010)剧照。
当时人虽然知道孔子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人有些学问,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后世的声名会那么大,他的后人会承恩数十代。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历史上隐隐然有一个道统的存在,这个道统要比政统重要得多,也有影响得多,为此他把孔子写入“世家”,这个独特的安排很快为现实所承认。朝廷对孔子的封赏越来越高,从西汉开始,师、父、公、王、帝、圣等称号轮番加到孔子身上,孔子的后人则被封为世袭的“衍圣公”。
孟子赞美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宋朝朱熹引用过无名秀才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孔子死后不久,他的后人就享受朝廷礼遇,历代朝廷都对孔家有所关注、慰问。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后人为世袭衍圣公之后,孔氏家族更成为华夏的名门望族。孔府大门上高悬的牌匾曰“圣府”,门柱上的联语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传统中国都把孔家当作教化的象征,有孔家在,文化就在,教化就在。为此,全国各地都建有孔庙,又称文庙。文庙是当地县市的“地标性建筑”,里面供奉着孔子和历代的圣贤,也介绍当地的科举名人和重要人物,成为当地人希圣希贤的学习教育基地。在今天,有很多文庙只剩下建筑,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仍在发挥作用。
孔家的人物
说到孔子家族,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他们家人丁不旺。自孔子开始,连续七代单传,即孔子生鲤,鲤生伋,伋生白,白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谦。第八代孔谦生三子,长子孔鲋,其为人所知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儒家经典藏于故宅夹壁,孔鲋传八世然后绝传。三子孔树,子孙传六代亦血竭脉枯。只有次子孔腾的香火延续下来,有人说,这似乎印证了“仲尼”的排辈,非二不能传。
《孔子》(2010)剧照。
据说,东汉章帝刘炟到曲阜祭孔时,孔家二十岁以上的男丁只有六十多人。唐代末年,定居曲阜的孔子后裔只有十户左右。到五代后期以后,孔子后裔才大幅增长起来,不仅曲阜正统人丁大增,外迁人口也日渐增多。
中兴祖孔仁玉(孔子四十三代孙)是孔子后裔繁衍发展的关键一代。其父孔光嗣及诸多孔家人被孔府家仆孔末所杀,孔仁玉劫后余生,挽救了孔氏家族,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衍。为纪念他振兴祖业之功德,后世尊称他为“中兴祖”,并在孔府专建的报本堂和孔庙的崇圣祠里历代享受祭祀。
到元朝前期,孔门传至五十三代时,裔孙已达八十四人,连同上下几代共有三百三十四人。至明朝五十七代时,人丁(不含女性)超过万人,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孔子后裔近两万人,乾隆年间为十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五十六万人,而今,全球已多至四百万人。孔子后裔开枝散叶于世界各地,除中国外,生活在韩国的孔氏后嗣最多,有七万多人。
孔子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孔子、中兴祖孔仁玉,还有不少人为孔家增光添彩。从孔子后裔的代表人物中,可以看到他们有一脉相承的品质,如为学问道理而活,直道而行,等等。孔子是反对乡愿的,他不仅有仁爱,也有大义。他的品格也在后代身上多有体现。
秦末的第九代孙孔鲋,饱读诗书。当秦始皇“焚书坑儒”之际,他做出了“鲁壁藏书”的举动,舍弃家业,投入抗暴的义举之中,既传承文化,又敢于承担,有人称赞他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
东汉的第二十代孙孔融更为知名,他四岁让梨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他与兄长孔褒因“望门投止”的张俭,与母亲上演了“一门争死”的义举,人们说他“高明必为伟器”。他是名士,面对权势也不出让原则,为此触怒曹操而被杀死。他为汉语世界贡献了“小时了了”“忘年之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众多成语典故。第三十三代孙孔颖达,是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李世民称赞他:“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乎兹日!”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评议唐代二十四个开国功臣,并于次年把孔颖达补列其后,将其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上。
明末清初的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是诗人、戏曲家,他的《桃花扇》是戏剧史上的丰碑。他的文字是对乱世无操守者的揭露和批判,如剧中所说:“你们不晓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桃花扇》开始演出时曾经盛况空前,“岁无虚日”,人们观剧则“感慨涕零”。王国维认为,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
同样为第六十四代孙的孔尚贤,命运跟孔尚任不同。他袭封衍圣公,袭爵之初立志要“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但最初也走过弯路。万历年间,孔尚贤因进京朝见时随带土产贩卖,还贪图驿站便利,遭到“考成法”的整治。而他的夫人是严嵩的孙女,严嵩父子的贪腐也让他反思反省。为此他颁布了《孔氏祖训箴规》,以约束族人的不当行为:“……我祖宣圣,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孙蕃庶,难以悉举。故或执经而游学,或登科而筮仕,散处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训是式,今将先祖箴规昭告族人……”他要求子孙无论在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克己秉公”“读书明理”“勿嗜利忘义”的家规。严嵩父子贪腐案发后,严嵩曾来找孔尚贤,希望他能出面求情。严嵩在门口板凳上坐等了一天,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留下了“阁老凳”的故事。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命运更加坎坷复杂。出生百日,小孔德成即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令,成为袭封的第三十一代衍圣公。15岁时,孔德成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衍圣公”之爵号,国民政府以道统不可废,乃改衍圣公作“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成为中华民国唯一的世袭特任官。抗战前夕,蒋介石命人将孔德成护送到重庆,在重庆,年轻的孔德成明确了一生的学术方向:做一位纯粹学人,而不以道统自居。蒋介石离开大陆时,特意带走了代表“教统”的三个人,其中就有孔德成。孔德成在中国台湾做了九年的“考试院院长”,还担任过“总统府资政”。据郝柏村说:“我和孔德成共事五年,我们开会时,没见他说过一句话。”孔德成的谨慎、小心是出了名的,但他仍不失孔家刚直的风范;当家乡代表团向他示好,献上包装豪华的“孔府家酒”时,孔德成只淡淡地说:“我们孔家没有这种酒。”
孔门家风是什么
孔家的家风是什么?有人以为就是圣贤精神。一般人把圣贤君子看得高大上,看得神圣。孔子当年的弟子就有这样的想当然。
子禽有一次遇到孔鲤,就问他:“您从我们老师那里受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孔鲤回答道:“没有啊。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里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道:‘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开始学《诗》。又有一天,他还是独自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里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道:‘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开始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子禽为此感慨道:“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做人要学《诗》,学《礼》,还有就是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没有私心。”
可见,孔子所代表的圣贤君子气象,重要的就是好学、明礼。孔子就是好学的典范,他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还说过,“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孔子被称为大学问家,大抵就是因为他好学好问。历史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他到了当时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里,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把每个东西的来龙去脉都问清楚了。
《孔子》(2010)剧照。
孔子确实对学生和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他的教育观念就是“有教无类”。“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孔子开始,我们中国人不断发现并丰富学习的意义。孟子、荀子等人就把学问当作知识了。孟子说,“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荀子说,“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后来人则说,“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学者的意义就在于知书识理,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鲤早死,留下年幼的儿子孔伋。小孔伋对爷爷的学问非常尊重,有一次,孔子闲坐着无来由地叹气,孔伋就上前问他:“您是担心子孙不修德敬业将会辱没祖先,还是担心尧舜之道以后不能传承实行呢?”孔子很惊讶,问他:“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我的想法?”孔伋说:“我吃饭时听您说过,‘做父亲的辛辛苦苦劈了柴,儿子却不知道把劈好的柴背回家,这就是不肖之子’。自那以后,我每想到您的话就非常担心,怕我不够勤奋而辜负了您的期望。”孔子高兴地说:“是这样啊!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我的事业不会荒废了,一定能昌盛光大!”
孔伋后来以子思之名影响后世,他上承孔子,后启孟子,人们称他为“述圣”。他的著作《中庸》后来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由此可见,学习是孔家最重要的家风和财富。
一个倔强的老夫子是亲善可信赖的
回过头来看孔子,他一生其实活得并不容易。我们对他的学问思想存而不论,单是看他的生活本身,置于今日社会,也是不幸的。“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国人所谓的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经历了。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因此孔子跟母亲相依为命,未能得到父亲家族的士大夫身份和地位。他自承:“吾少也贱。”当季氏宴请士族的时候,孔子不请自去,被季氏家臣阳虎拦住了。阳虎羞辱他:“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十来岁时,孔子丧母。“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孔子葬母时不知父墓所在,就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把母亲的灵柩放在交通要道上,最后知情人告知其父墓所在,总算将父母合葬。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但孔子跟太太的关系并不融洽,原始儒家文献《礼记·檀弓上》曾记载,“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古人有“七出之条”的说法,就是休妻的七个条件。很多人为此想象孔子的夫妻生活,有说孔子的太太不愿意跟他过苦日子,选择了离开;有说孔子忙于时事政治,长年不着家,家庭矛盾升级,最后选择了离婚;有说孔子的太太过于狎昵,不讲夫妻边界,导致孔子对女人有偏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谭嗣同对孔子离婚的解读是:“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
孔子晚年,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孔子也体会到了。
《孔子》(2010)剧照。
公正地说,孔子的失意不仅在于他的报世无门,也在于他不幸的家人关系。根据现代精神分析学或心理学的一些说法,他未能体验到家人关系的圆满。也许正是这些不幸的、不健全的亲情,使孔子一生的学问立足于伦理基础。他的全部努力在于,给这个世界上卑微渺小的个体立心立命,让人们不再孤苦无依。
有人从基因的角度给孔家人算账:孔鲤有孔子二分之一的DNA,孔伋拥有孔子四分之一的DNA,孔白拥有孔子八分之一的DNA……以此类推算出来,孔子第七十九代孙身上遗传的孔子DNA为“二分之一的七十八次方”,那是多少呢?
结论之一,我们所有人不管多么努力地繁衍后代,自己的DNA在后代身上都必然无限趋近于零,也就是无限趋近于消失。结论之二,算这个劳什子不是为了从DNA的角度证明孔子第七十九代孙与孔子距离有多么遥远,孔子留给子孙最重要的遗产不是生物学DNA,而是精神DNA。
我这一代人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一度敬而远之,后来在生活中逐渐走近孔子。二十年前,我曾在国土部门工作,工作之余曾到曲阜游览孔府,那个时候我见识了孔府的气象,“与夫子握手”,我为此感慨:民族国家的脱胎换骨首先触动的是它的一个个细胞,正是参与伟大实践的千百万众生,他们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个人的地位、收入、名誉和爱情,其质量与其环境相关,与夫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相关,也与夫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相关。
因而,如何从我们自身生长出足够的信心、智慧和精神,如何从自家文化传统和世界文明进程里,探索和实践,发现由过去、现时而通向未来的道,既是时代给出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人对自身和身外怀着无限憧憬时应有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来确证我们的生存,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都不能穷尽我们时代的真理和正义。也许我们都会与夫子握手,在命运和时代的脆弱、孤单和破碎中,一个倔强的老夫子是亲善可信赖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本文选自《中国人的家风》,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余世存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