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引驰《庄子百句》,直面才情纵横的冲击波

中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当代学者阐发的学识智慧

跟着陈引驰教授领悟《庄子》里的通达人生

上书坊

书籍详情


书 名:庄子百句(口袋本)

著 者:陈引驰

丛 书 名: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主 编:陈引驰

书 号:978-7-101-16931-7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定 价:59.00元

开 本:32开

装 帧:平装带护封

字 数:150千字

页 码:392

CIP分类:B223.55

主 题 词:《庄子》-研究

上架建议

中国哲学/传统文化/国学/素质教育/畅销书

编辑推荐

1.中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流传千古的庄子金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塑造并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有更多金句值得习诵!

2.当代学者阐发的学识智慧。立足文本,更旁征博引,博采众长,以小故事、小寓言、小哲理透析先秦文化世界和庄子精神世界,充满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回到历史语境——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乱世理解《庄子》,而非断章取义,或以当下眼光曲解《庄子》,并引《庄子》思想观照当下社会与人生,回答如何在多元的世界做最好的自己。

3.了解《庄子》的引领之作。初学者可背诵金句,进阶者宜掌握义理,均可对《庄子》文本全貌有宏观的把握,更可寻找到经典与内在生命的共鸣。尤其对青少年培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有启发意义。

4.与读者同频共振。有原文,有注释,有解说,知识背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说理状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附录以按首字拼音排序和按《庄子》内、外、杂篇排序两种方式集中经典文本,方便检索。

5.开本小巧,时尚便携,双色精印,图文并茂。全书以印张为单位蓝、红二色交替,以对开呈现每个篇目,配以与《庄子》风格相宜的意境图。

6.跟名家共读经典。封底和后勒口分别附有喜马拉雅中华聚珍音频课和“中华经典共读会”二维码,扫码进入,即可跟着名校名师一起学习中华传统经典。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

庄子是与现代社会最有契合度的先秦哲人,他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元的价值观是抵御单一和刻板的良方。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从《庄子》中甄选精华百句,以浩荡磅礴的胸怀和灵光四溢的文采,带领我们遨游庄子神形放松的逍遥境界。

本书以现代人的问题意识与关注的话题点导入,总结出有用与无用、自由与有待、同与异、梦与醒、工具与机心等88个关切点,配以注释、解说,帮助读者在充分理解原典的基础上汲取思想活水。既回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乱世理解《庄子》,又以《庄子》思想观照当下社会与人生,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作者简介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近现代学术思想、海外汉学等。著有《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学与佛教》《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讲义》《〈庄子〉通识》《〈文苑英华〉与近世诗文思潮》等,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等,主编“中华经典百句”“中华经典通识”“佛经文学经典”“二十世纪国学丛书”等丛书。

目 录

目 录




引言 庄子能和鱼说话吗?

逍遥游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自由与有待

局限带来的痛苦

内心安宁而高傲

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

尸祝与庖人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齐物论

言谈的气味

返视生命过程的悲哀

爱他/她的一切,包括缺点

知己知彼

如果不是讲《庄子》

自己的路自己走

活在当下的皆大欢喜

我们从哪里看世界

不再孤独

怕见美人

梦与醒

梦想照进现实

养生主

一叶落而知秋

别做坏事,也别刻意做善事

感情我们可以作主

人间世

先己后人

画眉深浅入时无

鸟飞无留迹

真与伪

饮冰之人

始简毕巨

打是亲骂是爱

“有用”有什么用

德充符

同与异

静故了群动

中外文化中的镜子

第二眼的美

大宗师

不可以留意于物

相忘于道术

应帝王

最能代表庄子观念的形象

骈拇

大事不糊涂

舍生取义对吗

偷多偷少都一样

胠箧

盗亦有道

坏人用了好玩意儿

大盗的两手

在宥

最好的统治者是感觉不到的

天地

工具与机心

天道

朴素之为美

书还要不要读

天运

西施之颦为何美

给猴子穿衣服会怎样

刻意

形和神需要放松

缮性

纯粹的快乐植根于性命

巴黎发布的流行色

秋水

不要太有教养

与庄子谈天

我们站在大道上

尊重事物的千差万别

守道与权变

天地间一自然人

苟全性命于乱世

目送归鸿

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至乐

以理化情

达生

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

无知者无畏

庄子与孟子的共同语言

当赌注增加的时候

山木

聪明的愚蠢

孤帆远影碧空尽

衡量乱世的一个标准

无故的离合

习非成是

田子方

人心险于山川

心死与心如死灰

知北游

谦卑地谛听和体察

《兰亭集序》的模本

庚桑楚

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

徐无鬼

贤人如何自处

外物

有无之间

得意忘言

寓言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让王

珍重你自己

宽贷假隐士

盗跖

翻云覆雨

一周一乐

恬然的快乐

渔父

隐形灭影

真情不在形式

列御寇

不如不葬

索引

后记

精彩章节

自由与有待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负:承载。

坳( )堂: 堂上凹陷的地方。

胶:黏着在地上。

一次,贾宝玉“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见他看的得意忘言,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细想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究不妥。看他这种光景,料劝不过来,便坐在宝玉旁边,怔怔的坐着”,接着便有了一番议论,大致是表示不满,主张走世间正途。(《红楼梦》一百十八回)不过薛美人也曾有诗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七十回)且不管诗句后面的意味,字面的意思其实与这里《逍遥游》的两句话是一样的。

蓄积深厚才能有腾飞的时候,鲲鹏展翅便是上升“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人生的成就,多是经历许多努力乃至磨难之后才获得的;即使有偶然得之的幸运,比如路上踢到金块,至少你也得走出门去才成。

世间事,得失喜乐总携手而来。鹏程万里,固然人们常常以之为自由的象征;其实,要凭风而起,不也是一种限制或曰不自由?《齐谐》里面说到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息”乃“气息”之“息”,就是“风”:鹏的升腾远翔得凭六月时的大风,方能乘势而行,这是自由还是不自由?你去问七夕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吧,他们见面也是一年一回啊。

“有用”有什么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自寇:寇,采伐。自寇,自取砍伐。

膏火:用来点燃照明的油膏。

桂:桂皮,可供食用。

庄子非常喜欢以树为例来讨论人生大问题;这里且提及“漆可用,故割之”,据记载,他曾任“漆园吏”,有一种解释这是管理漆园的官员,或许有些道理吧。

山木之所以被砍伐,因为在世俗的眼光中,它是有用的;正因为有用,所以丧失了自己的生命。生长得笔直成材的树木先被砍伐,甘甜的水井先为人饮用,以致枯竭。(《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因而,庄子以为是山木自己招致祸害。油膏、桂漆都是如此。

庄子警告人们,不要以为通常所谓有用、无用是永远有效的,不能以此为标准来估价所有事物。他给出了不少反例。《人间世》记载,南伯子綦(qí)到商丘,见到一棵大树,非常之大,足以荫蔽千乘车骑。仔细一看,树枝弯曲不可以承担栋梁之重任,而树下面的主干则中心裂开无法做棺椁(guǒ),尝尝叶子,唇舌都将烂伤,闻一闻,能让人晕三天。于是南伯子綦感慨道:这树真是不成材啊,因此才长得如此高大!(“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这样以“不材”而得享天年的大树,庄子率弟子在山中行走时也曾见过,庄子的观感与南伯子綦一样:“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山木》)

然而,这些大树果然是世俗所谓的无用吗?

那就得看在什么意义上来说有用和无用了。这些大树,从成材的意义上说是无用的,而从保全生命、尽其天年的角度则确实行!反过来,那些栋梁之材,固然被人认为有用,但生命都失去了,站在它们自身的立场上,这些“有用”有什么用呢?

庄子站在生命本位的立场上,提出了与世俗所谓有用、无用不同的判断。这有理论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与那个生命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中的时世有关。现实是残酷的,宋国有一个叫荆氏的地方,那里树长到手可把握的大小,就有人将其砍去做拴猴子的木桩;长到三四围粗,就被砍去充当栋梁;长到七八围粗,就可以做整体的棺材了。真是无有孑遗啊!

朴素之为美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朴素”这个词很平常,看上面这句话,或许会理解作:简单平淡就是最美的。这么解释当然难说就是错,不过,还不是庄子真正的本意。不妨问一下:老虎身上的斑纹,很是繁复,这算美吗?其实,这里所谓“朴素”,不应当从朴素简淡的美学风格上去理解。

这要从“朴”、“素”本来的意思说起。这里的“朴”,指未经砍伐加工之木,东汉王充的《论衡·量知》有解释:“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素”则是未曾染过的布帛,现在说“素面朝天”,就还是这个意思,指没有涂抹妆饰。那么“朴”和“素”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构成了“朴素”的真正意旨,即保持了本来性状、未经装点改易。

这层意思,《庄子·天地》篇有一个譬喻讲得清楚而精彩:百年的大树被剖开,一部分做成祭祀时的尊贵酒器牺尊,且涂饰得色彩青黄斑斓;其余部分则被抛弃沟壑;这两者,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或许有美丑高下之区别,但在丧失其本来性状上则是一般无二的。(“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很清楚,庄子心中,至高的不是美,而是保守本性的纯真,美是本性之真的结果。那么,老虎的斑纹天生如此,庄子一定也可以颔首认可其美,而不会强指为丑的。

不再孤独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古代经典的开篇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约略窥见其中所包容的精神世界。《论语》开始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呈现一位“敏而好学”,“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教育家形象;《孟子》开篇就是见梁惠王的说辞,凸现的是周游列国,能言善辩,极力推行自己政治理念的孟子。《庄子》开篇则是鲲鹏展翅,推展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这里不仅有人,而且有鱼有鸟,有大海有天空,这是一个包罗万有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人的世界。

这才是我们身处其间的真实的世界,万物纷纭,并生并育,一起展示着自己的色彩声息。在这个世界中,庄子打开自己,视接四野,耳听八方,遨游天地之间,同乎大化流行。此乃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情境。当此情境,人不再是孤独的有限的存在,而是与外在世界融通无碍的个体,他可以体会游鱼之乐(《秋水》),他会在梦中与大树对话(《人间世》),于是他不再只有人类的立场,而且能理解万物的心意,跨越彼此的鸿沟,与整个宇宙的脉动同一节律。

这不是功利的境界,不是道德的境界,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的宇宙境界。

梦与醒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 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齐物论》)

方:当。

占:占梦,解梦。

慨叹人生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说:人生如梦。

梦是把握不住的,我们不知道它何时会来,何时会去,它是迷离恍惚的,平常生活中不可能的事会在 梦中发生,无论它是悲伤还是欢喜;然而就身在梦中的感觉而言,又是如此真实,我们会为它惊骇不已,也会喜极而泣。

当我们喜极而泣,或者冷汗淋漓时,谁也不会意识到这是梦;当高峰体验过去了,无论悲还是喜,或许我们都会闪过“这是不是梦啊”的念头。然而,也不过就是这么一闪念,梦还是要继续。当我们醒来的 时候,才最后确证:这是梦啊!

庄子这几句话,描写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形。

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扣人心弦。《齐物论》 美丽的“庄生梦蝶”,人们通常不顾其所谓“物化” 的义理,而醉心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奇幻之思、迷离之境。醒来之后,如“梦 蝶”这般梦境与现实的纠结的情况,终究是少数,大多是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错愕心惊。诗 人李白从梦境中醒来,嗟叹方才经历的仙境,已成过 眼云烟:“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商隐从绚丽的梦境中回转 来,“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 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 听雨后梦作》)。梦与现实,尚且是此一人生中事。庄子最后的那 句话,陡然将梦提升到生死之间:人生一世,是否就 是一场大梦呢?而所谓死亡状态是否反倒是觉醒呢?这样想下去,人生是短暂的精神出游,而死亡是回归常态吗?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版式图6


版式图7


版式图8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