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那些在城里过春节的人,都拥有一年里最爽的出行时光:路上车流量大大减少,早晚高峰不复存在,那些因拥堵而闻名的主干道也变得畅通无阻。

在广州度过了三十多个春节,我当然对此深有体会,但今年出现的一个小插曲稍微改变了我的看法:春节开车固然爽,但路上却危机四伏!



春节假期的广州交通情况,看似清净,却危机四伏。

事情是这样的:

大年初三,我到亲戚家拜年,午饭后咱几个老表相约去市内某网红街打卡,开的是其中一位老表小J新买的极氪007参数图片)。

不知道是为了秀新车还是秀车技,小J一上路就来了一下地板油起步,接着越开越放飞,频繁变线、隧道内超速、红灯前急刹,各种极限操作都来了一遍。

本想称赞他车技了得,但我实在说不出口,不到10分钟的路程里他至少压了2次实线,超速驶过至少3个摄像头,变线不打灯次数更是数不过来,而且全程几乎都是单手扶方向盘……



“你平时开车都这么猛的吗?”我问道。

他的答复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我平时很少开车。”

原来,小J是个典型的“两箱油”车主,平时上下班都是开“电鸡”,周末出行基本都坐地铁或打车。“广州交通环境太差,车能不开就不开”小J跟我说,“我买这车也不是为了出行,而是为了体验最前沿的科技。”

其实小J算是“两箱油”车主中的异类,因为他只是少开车,但没少“用车”,车里看电影、睡觉成为了他“用车”的主要场景!而他激进的驾驶方式,也与传统印象中那些“直线跑不直、油门当脚刹、龟速跑高速”的“两箱油”司机截然不同。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两箱油”车主,特点都是一样的,驾驶经验不多,安全意识不高,既无谓又无知。节假日由于路上车流不多,路上缺少了其他车辆的约束,道路场景相对平日更为无序,对两箱油车主构成更大的安全隐患。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每到假期,“两箱油车主的大型纪录片”就会频繁上演。



坐完小J的车后我不禁自问:那些在网上经常被吐槽不靠谱的智驾系统,在节假日出行场景中是否会比“两箱油”们更靠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智驾最常被吐槽的是什么?

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不足、不可靠,应该是智驾技术最大的槽点,同时也是业界难以攻克的问题——算力再高、模型再大的智驾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Corner Case(极端场景。如突然出现的行人、路上的障碍物、其他车辆乱穿插等)。



但节假日的交通,恰恰是Corner Case出现相对较少的场景,总体畅通的道路环境正好给各种智驾系统大展身手,哪怕是功能比较基础的智驾,也能遵守最基础道路驾驶规则,也有最基本的安全守则,这点已经比许多“两箱油”车主要强了。

当然,现阶段没有一个厂家的智驾能做到100%安全,本质上还是处于“驾驶辅助”范畴内,它的表现是否靠谱,很大程度上在于驾驶员如何去使用它。

我们看到的各种智驾事故,一部分也许是由于系统自身造成的,但很大部分是由于车主过于信任智驾,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缺少预判造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滥用智驾”。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那些在车上打游戏或睡觉的,更多的则是对智驾系统预期过高,总是抱着“试一下系统能否自己开过去”的心态,不断降低自己的安全底线,直到事故发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智驾不是万能的。

与“两箱油”车主类似,在智驾技术上闯祸的,通常都是那些驾驶经验不足的用户。而老司机遇上智驾,往往是越用越顺心,因为他们知道路上的风险点在哪,比如高速上跟前车太近会下意识拉开车距,遇到慢车会比系统更快、更果断地超车,在拥堵路段上也会尽可能接管驾驶,因为变线和防止加塞的效率会比系统更高。



大年初四,河南就发生了一起由大雾天气和湿滑路面引起的高速连环追尾事故,部分车主由于提前降速、制动成功避免了碰撞,但若交给目前流行的纯视觉智驾系统去处理,要在恶劣天气里识别前车并避免碰撞,恐怕没几个车企能做到。



都说智驾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对于有经验的车主,它的风险点是相对确定并可以预防的,其靠谱程度也会随着用户对智驾系统的熟悉而提高。

说到这里,究竟“两箱油”可怕还是滥用智驾可怕?大家心里应该有答案了,对驾驶缺乏敬畏,盲目相信新技术的,才是最可怕。(文|超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