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隔壁那台机器又响起来了,您赶紧去看看吧,不然我口说无凭了……”充满焦虑又带着几分恳求的声音将我正在审阅案件的思绪打断了。
“别着急,您慢慢说。”
通过与来访人交谈,我逐渐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此人名叫邓某某,常年与丈夫在外务工,夫妻俩返乡回家期间,发现隔壁新建了一间加工坊,坊内的脱谷机时常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并伴随着明显的震动,严重影响其生活。邓某某夫妻多次与经营者陈某某协商,希望对方能把机器搬走,但陈某某始终拒绝配合。
“走,一起去现场看看。”为了查明事实,我决定前往邓某某家实地查看一番。谁知双方一见面,便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我们可是合法经营者,为了方便老百姓脱谷咋就惹出事来了?”得知我们来意,陈某某一脸疑惑。
“那么大的噪音,你难道听不见吗?”邓某某愤怒地质问道。
“你们都冷静一下,争吵解决不了问题,我今天来就是为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在安抚好双方情绪后,我仔细查看了加工坊内的机器设备及周围环境。
加工坊紧邻邓某某住宅修建,但并未设置隔音屏障或进行其他有效的降噪处理。坊内的脱谷机庞大且笨重,立于深坑之上,启动时功率强劲,声音和震动都比较明显。
“把机器搬到远一点的地方,行不行?”简单了解了情况后,我试着开始调解。
陈某某一听,眉头紧锁:“凭啥要搬?这么大的机器能搬到哪里去?搬运费谁出?”
“没经过我允许就把机器搬过来了,你还有理了?”邓某某依旧十分气愤。
“我搬过来凭啥需要你允许?凭啥你说有噪音就有噪音?”
二人再次激烈地争执起来......
见状,我赶紧上前制止:“这样,我们先请县环保部门测试是否存在噪音,结果出来后再协商解决方案,你们同意吗?” 双方点头同意,我立即联系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进行现场监测。
监测报告显示,陈某某加工坊边界外1米处噪声值超过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拿着监测结果,我随即组织双方协商解决方案,但双方均不让步,我只好开庭审理此案。
“搬运费?我一分钱也不会出!”“机器往哪里放?肯定不能放外面风吹雨淋!”“机器搬走后我们靠什么生活?”庭审中,陈某某态度依旧强硬。
邓某某反驳道:“你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必须得搬走!”
三个小时的庭审,双方言辞犀利、各执一词,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让矛盾不断升级。无奈之下,我只得宣布休庭。
“陈某某以加工坊经营为生,盲目拆除搬动设备,将加大陈某某的开销成本,能否找到一个折中可行的解决办法呢?”看着案卷材料,我不断思索着,“有了,降噪!” 于是,我再次前往县环保局咨询关于降噪的成本及可行性方案。
“虽然降噪处理无法保障完全消除噪音,但相对搬迁来说,更经济、环保、易于操作。”根据县环保局的答复,我心中逐渐有了答案......
数日后,法庭聚满了双方亲友及附近的村民,大家都焦灼的等待结果。
“现在宣判!”随着手起槌落,我宣读出裁判理由及判决结果,“由陈某某等人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个月内对脱谷机械设备进行降噪,标准达到《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
道理浅显人皆明,法槌落下方知行。一个月后,邓某某来电反馈,噪音问题已有大幅改善,其生活逐渐回归了正轨。
民生无小事,件件连民心。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应当秉承“裁判不是终点,解决纷争才是关键”的理念,用心用情审理好每件“小案”,将“一纸判决”细化为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轮细致的调查。
文稿: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