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位于北欧地区,和俄罗斯、瑞典、挪威接壤,总面积约33.8万平方公里。芬兰历史上和俄罗斯、瑞典都有很深的渊源。12世纪时期,芬兰被瑞典控制,1809年,俄瑞战争结束后,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俄罗斯,芬兰成为沙俄境内的大公国。1917年,沙俄垮台,芬兰实现独立。芬兰独立之初,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芬兰领土多了四万平方公里。这四万平方公里土地,现在已经成为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芬兰四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丧失,源于1939年的苏芬战争。战争结束后,芬兰被迫割让了四万平方公里领土给苏联。
其实在苏芬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提出了一份领土交换计划,试图用两倍的苏联领土和芬兰进行领土交换。如果当时芬兰同意苏联的领土交换计划,苏芬战争或许可以避免。不过芬兰经过仔细考量之后,拒绝了苏联的领土交换计划,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被迫承认芬兰独立。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来说,芬兰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虽然面积广阔,但优良出海口并不多。俄罗斯在欧洲最重要的出海口是圣彼得堡港,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
芬兰湾是波罗的海东部的大海湾,东西长约400公里,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北部是芬兰,南部是爱沙尼亚。1703年,俄罗斯打败瑞典,获得了芬兰湾东岸的土地,开始营建圣彼得堡。1712年,俄罗斯帝国迁都圣彼得堡。芬兰距离圣彼得堡非常近,而且扼守芬兰湾,为了保障圣彼得堡安全,俄罗斯于1809年兵分三路进攻瑞典本土,威胁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被迫议和。9月17日,俄瑞双方签订《腓特烈港和约》,瑞典把芬兰割让给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陷入混乱局面,芬兰趁机宣布独立。苏俄在芬兰国内扶持建立苏维埃政府,但却被芬兰白卫军推翻。1919年2月,苏俄和波兰爆发了苏波战争,同时苏俄还面临着协约国的威胁,1920年2月2日,苏俄被迫和芬兰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塔尔图条约》,承认了芬兰独立。
第二,觊觎芬兰领土。苏俄建立后,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列宁格勒。当时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区域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国力日益强大,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开始觊觎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1932年,苏联为了交好芬兰,和芬兰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苏联和芬兰互不侵犯现有边界,保障边界安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扩军备战,欧洲局势动荡。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领土交换计划。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苏联也入侵波兰,9月17日,苏军和德军在布列斯特会师,9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此后德国开始向西进攻,苏联非常担心列宁格勒地区的战略安全,希望得到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区域。
和苏联相比,芬兰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实力并不弱。苏联想得到芬兰卡累利阿地峡区域面积约2761平方公里的领土,为了避免战争,苏联提出领土交换计划。苏联拿出了两倍的土地,面积为5523平方公里土地,试图和芬兰进行交换。但芬兰考量之后,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第四,两块土地的价值存在差异。虽然苏联拿出了两倍的土地,但衡量土地的价值,不能只看面积大小。芬兰卡累利阿地峡区域,发展比较早,工业基础好,还有一座重要港口维堡。维堡是一座天然良港,是芬兰东部重要的出海口。而苏联拿出的5523平方公里土地,位于奥涅加湖西北部。这块土地虽然面积大,但没有工业,属于未开发地区,而且位于内陆,没有港口,土地价值远远比不上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区域。由于土地价值差异大,芬兰拒绝了苏联的领土交换提议。
为了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区域,苏联最终于1939年11月26日挑起了苏芬战争。这场战争,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损害。但苏联毕竟实力雄厚,到了1940年3月5日,芬兰军队已陷入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困境。1940年3月12日,芬兰投降,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区域,以及雷巴奇半岛,芬兰湾岛屿,萨拉区域割让给了苏联,失地约四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