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了那场一定会来的世界大战做足了准备,德国大总参谋部从1971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就开始酝酿如何在下一场战争中快速击败法国。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施里芬计划,这项计划大体上是:要求德军重西轻东,在较短的时间里击垮法国,然后再转向东方击败俄国。一切的一切都追求速胜,而忽略了因为技术进步造成的战争模式的进化,并且德国太过害怕进行长期作战,最终造成了一战的失败。



德国先西后东的计划

一战中的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延续了施里芬计划的要求,继续加强西线德军的实力,而对东线固执的相信奥匈帝国的实力。1914年施里芬计划的失败让同盟国阵营陷入了天崩开局,能一直撑到1918年还要多亏了一战堑壕战的作战模式。之后的1915–1918年对德国来说都是垃圾时间,协约国阵营力量不断加强,等待德国的只有失败一条路。

但是德军在西线遭遇了马恩河失败时,德军在东线却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胜利,坦能堡会战的成功让德军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俄军两个集团军,就此之后俄军再也没有进入过德国境内。事实上这个时候德国高层就有人提出来翻转过来,先解决沙俄,再解决法国。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则是兴登堡与鲁登道夫。

事实上从一战的表现来看,俄国相对于法国、英国这些国家显然是不够看的,虽然俄军人数众多,但是因为拉垮的工业能力和较低的组织能力,导致俄国军队战斗力非常低,遇到德军的野战兵团就算是有几倍的兵力优势也会被摁着锤。如果要改变一战德国失败的命运,必须先从俄国下手。



‬德国的俄国战略

如果一战德国想要获胜必须从俄国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一战中德军爆发出来的强大战斗力来看,如果全力一击,是可以做到在两年之内逼迫俄国退出战争的。德国在获得奥匈帝国的支持之下,是完全可以和英法俄三大国同时抗衡的。由于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必须从比利时借道,这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长度长了接近一倍。

如果不执行施里芬计划,主攻东线,那么作为中立国的比利时是一定不会主动参战的,如果英法想要对比利时硬来对德国来说也是好事,又多了一个帮手。而英国也不会立刻对德国宣战(历史上英国就是因为德国对比利时宣战才加入的协约国)。到这个时候,西线的长度会比利时上缩短60%,并且阿尔萨斯—洛林的孚日山脉正是德军最好的屏障,最多需要四个集团军就能完全顶住法军的进攻。



如果在西线进行防御战,那么就能够解放出大部分的兵力用于东线作战了,到这个时候沙俄能不能撑得过1916年都是一个问题。先击败沙俄对德国来说有很多好处,首先是粮食不用发愁了,乌克兰的小麦足够喂饱每一个德国人,没有了粮食的限制德国就不用度过难熬的芜菁之冬(1917年冬季,德国国内饿死了八十万人)。

另外沙俄本身的民族问题也可以让德国大做文章,什么乌克兰、白鲁塞尼亚、波罗的海三国,中亚斯坦国和芬兰等国家都可以独立,这些新生的独立国家天然就亲近德国,可以为德国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就算西线战场到最后演变成了英国、法国共同对抗德国,那也只能是一个更加残酷的消耗战,并且法国和英国论消耗不一定能强的过德国。



‬德国首先进攻东线的俄国不保证最后一定能够击败法国与英国,但是绝对可以保障东线的安全,为自己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这对日后的消耗战非常重要。等到真正进入了消耗战阶段,德国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和英国、法国大哥你死我活,战争很有可能会在三方承受不住之后体面结束,虽然德国没有能够击败宿敌法国,但获得了一个庞大的俄国也算是够本了,大不了二十年后的二战再解决一战的问题,反正怎么样都比历史上要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