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抵御很多人的了解多数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奥匈帝国并非是一个国家而是两个主体国共同治理下的拥有若干领主的封建制帝国;历史上在欧洲有一个非常牛掰的家族叫哈布斯堡家族,这个家族自公元6世纪开始到1918年结束前统治过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顺便一说,他们不靠战争和经济,靠的是联姻发展壮大的);不过这个家族非常奇怪地在18世纪突然衰落,现代科学发现造成其衰落的最大原因来自于近亲结婚(欧洲皇室非常重视血统,那个时候也没有近亲结婚危害的宣传);哈布斯堡家族在18世纪开始衰落,到了19世纪其控制的奥地利帝国也是江河日下,在19世纪经历了意大利独立战争、普奥战争后无论是在土地还是政治方面都是元气大伤,此时帝国内部的第二大人口的匈牙利要求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利,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已经是无力回天便和匈牙利贵族在1867年签订了一个《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以一个两元制的政体成为一个新的帝国就是奥匈帝国,在这个两元制的正体下,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各自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自主权,双首都(奥地利是维也纳,匈牙利布达佩斯)但是外交、军事和总体财政有中央政府管理,所以在外人看来奥匈帝国是一个政体,实际上内部是多信仰、多语言的多民族交织在一起的国家,甚至于同一个民族却有不同语言和不同信仰。



哈本斯堡王朝战旗(左)和奥匈帝国国旗(右)

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的音乐片《音乐之声》中出现的冯·特拉普上校曾经是奥匈帝国的一位年轻的海军上校功勋卓著,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成为一个内陆国家失去了海军,而冯·特拉普上校也不得不解甲归田,才有了《音乐之声》中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冯·特拉普上校倒是个脾气谦和的人,不会用哨子来命令孩子。



《音乐之声》,很棒的音乐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言归正传,历史中轻武器的分水岭就是1884-1886年这两年,1884年出现了无烟火药,1886年法国人的勒贝尔1886无烟火药步枪登场,当时勒贝尔步枪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光德国连奥匈帝国也有些急躁起来。



无烟火药是轻武器的分水岭

奥匈帝国成立前奥地利士兵的步枪是枪口装填使用米涅弹的格伦兹线膛步枪,在1886年的普奥战争在中奥地利军队就是使用这种步枪被普鲁士军队装备的德莱塞M1841后装填步枪打得满地找牙;所以奥匈帝国成立后痛定思痛设计了使用定装药后装填和定装药的沃恩德尔步枪,虽然也是一次只能只能装填一颗子弹,但该枪使用的金属壳定装药弹壳所带来的的闭所能力可以说又完爆了德莱塞的纸质弹壳。



德莱塞M1841步枪



格伦兹步枪



沃恩德尔步枪装填

1886年勒贝尔步枪诞生后其管式弹仓设计并不被奥匈帝国看好,认为一发一发的填装太过于麻烦,好在奥匈帝国有一位高人解决了这个问题。

费迪南·冯·曼利夏出生在德国美因茨一个军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在铁路工作,不过相比较铁路他对武器更感兴趣,1885年曼利夏设计出了弹仓的初始设计直接丢下铁路的工作跑去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上班,而他带过去的步枪设计就是奥匈帝国第一支有弹仓使用漏夹装填并且还是直拉枪机的斯太尔-曼利夏M1886步枪。



费迪南·冯·曼利夏

斯太尔-曼利夏M1886步枪刚诞生的时候使用的装药依然是黑火药,同年法国勒贝尔步枪诞生后,还没被奥匈帝国捂热乎的M1886步枪立刻拿去进行了无烟火药的改造,口径改为8毫米,使用8×52毫米的无烟火药子弹;不过问题随即而来,首先就是M1886步枪的枪机闭锁结构采用的是卡铁起落式闭锁,这种闭锁用黑火药的时候还能撑得住,换成无烟火药后就开始变得不可靠起来,士兵对其也是颇有怨言,于是曼利夏和斯太尔公司合作M1886的基础上将卡铁起落式闭锁改为旋转闭锁,旋转闭锁通过机框和枪机上的斜导槽实现,枪机依然是直拉枪机,这就是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



曼利夏M1886步枪,在中国该枪被趟将(土匪)叫“马丽霞”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口径8毫米,全长1270毫米,空重3.8kg,射速为20-35发每分钟,弹容量5发,机械瞄具为V形照门和刀片式准星,表尺射程300-200米。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的发射步骤如下:1、将枪栓拉到最后,枪机此时依靠机框和枪机上的斜导槽实现开锁、击锤向后被扳机阻铁卡主;2、将5发漏夹塞入弹仓内后其弹夹后上方的卡榫会卡住漏夹;3、枪机回转向前实现闭锁的同时将第一颗子弹推入枪膛待机,击锤此时被扳机阻铁卡住保持待击状态;4、扣下扳机击锤复位撞击撞针尾部,撞针击发子弹实现发射。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射击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的优点是结构简洁,质量轻,射速快(这得看手速),作用可靠,使用方便;缺点是独特的弹夹下滑开口很容易进入污物;其次该枪的枪机后退行程长导致动作幅度比较大;漏夹内子弹如果没有对齐很容卡住造成装填困难;直拉枪机没有预抽壳动作,粗暴式抽壳对于士兵而言有时需要“麒麟臂”才能顺利拉开;但是总体而言该枪属于一款优秀的步兵武器,即使放在二战也能搏一搏。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的优秀依然没能保护曾经的巢穴,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本斯堡家族被驱逐,该枪就没有后续改进了,不过该枪一直被使用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奥匈帝国解体分裂成多个国家

中国国内曾经有一种仿制步枪叫快利步枪,好多人都说这枪是仿造的斯塔尔-曼利夏1886步枪,实际上该枪仿制的枪支有三种,斯太尔-曼利夏1886步枪的保险、刺刀部分;枪机和枪管则是参考英国的新利步枪;弹夹则是参考南夏步枪;不过该枪容易炸膛而且子弹质量很差导致新军没人敢用,北洋政府购买了近6000支斯塔尔-曼利夏1895步枪装备新军,不过该枪在中国评价好像不怎么高。



中国近代第一支国产仿制步枪,快利步枪

最后一说,家燕是奥地利的国鸟,因为奥匈帝国主体还是奥地利人口居多所以用了奥地利的国鸟;匈牙利的国鸟是大鸨(不知道为啥突然想抹油了)



奥地利:家燕



匈牙利:大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