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光


大陆国产高铁列车CR450样车日前在北京正式亮相,预计2025年投入营运后,时速可达400公里,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在此同时,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宣布,历经五年规划环评,长仅二十余公里的高铁延伸屏东计划,决定由“左营案”改为“高雄案”。两相对照,令人倍感讽刺。

台湾发展高铁起步时间比大陆要早。1987年,台湾“行政院”就指示“交通部”开展台湾西部走廊高铁可行性研究;1990年7月,高铁工程筹备处成立,并于次年选定路线;1992年获得“行政院”核定,1996年10月,开使将台湾高铁以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进行招标,以日本新干线技术为基础并承诺“政府零出资”的台湾高铁联盟最后出线。1999年3月台湾高铁正式开始动工,并在2004年完成隧道与其他主要土木建设,以及首列700T列车的交付。2007年1月5日,台湾高铁开始通车营运,时速300公里。

大陆方面,1991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发布,设计“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独立研发中国高铁关键技术。当年12月28日,广深铁路启动准高速化改造,成为大陆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1998年8月28日,广深铁路营运列车最高时速200公里,成为第一条达到高速指标的铁路,此后大陆积极推动高铁,2004年1月2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规划”,规划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设计速度指针时速200公里以上。一直到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大陆才有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台湾高铁

这段历史证明台湾的高铁起步较快,然而,十几年下来,台湾的高铁全长不过350公里,台湾西部仅从南港到左营,东部则完全没有,2023年营运量达7309万人次,每天平均200万人次。相对的,大陆高铁已从原先规划的“四纵四横”进化为“八纵八横”,包括京哈—京港澳信道、京沪信道、沪昆信道、青银信道、陆桥信道、广昆信道、包(银)海信道、京昆信道等在内,主通道已经建成投产的八成,总营运里程已超过4.6万公里,约为台湾的131倍;全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有96%覆盖,81%以上的县都有高铁通过;去年高铁客运量约为29.4亿人次,约为台湾高铁的40.2倍,每天平均805.4万人次。

除了总里程和运量的悬殊之外,台湾高铁的票价比大陆要贵,速度却不见得快。以南港到左营为例,没有固定位置的自由座车厢1480元(新台币,下同,约合人民币329元),标准车厢1530元(约合人民币340元),商务车厢2500元(约合人民币555元)。尽管台湾高铁设计的最高运行速度为时速350公里,但考虑风阻、节能及停靠车站,平均速度多在230公里左右。从南港到左营350公里的距离,最快的直达车要1小时45分钟,普通车则要2小时6分钟。大陆高铁虽然也有时速250公里与350公里之别,但同样距离平均要较台湾高铁快半个钟头,而票价却便宜一半。换言之,尽管大陆最近有几条高铁路线涨价20%,但还是比台湾要便宜的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两岸修建高铁的速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仅2023年一年,大陆就开通了高铁2776公里。而台湾高铁从左营延到高雄,距离最多不过二十多公里,却喊了十几年,到现在仍在规划阶段。

为什么高铁延到屏东迟迟无法定案?原因十分复杂。不仅攸关工程技术层面,也涉及左营维修基地的空间限制、与日本原厂的技术协商、运量不足以及环评对环境保护影响等诸多因素,但政治因素无疑是其中关键。

高铁延伸至屏东的计划,原本不在台湾高铁公司的BOT合约中,因此2008年台湾“交通部”予以否决,之后由于地方极力争取,高铁提出左营、燕巢、高雄、小港潮州四个方案,时任高雄市长的韩国瑜建议采取“高雄案”,而“行政院长”苏贞昌则裁定“左营案”。台“交通部”当时声称,综合考虑工程难度、施工期程与对人民生活之冲击,并避开石化工业区,“以避开市区,自左营站经仁武、鸟松、大树至屏东最佳”,预计2029年完工通车。


高铁延伸至屏东的计划,时任高雄市长的韩国瑜建议采取“高雄案”

事实上,2019年评估高铁延伸屏东时,原本列入考虑的四个方案中,“高雄案”路线长度25.9公里,预估经费1217亿元,就是最高的一个;而左营案长度17.5公里,预估经费仅需600亿元。考虑物价上涨,及多项轨道工程因流标不断加高经费,再加新核定的“高雄案”还纳入新设凤山站,工程界推算未来高铁从左营延伸到屏东,经费不会少于2000亿元,甚至可能到2500亿元。

可以想见,再经过三至四年的规划和环评,这个案子才会真正动工,通车时间自然也会随之延后。大陆每一年都会开通高铁两三千公里,台湾二十几公里的路却十几年盖不成一条高铁,哪边效率更高?固然不言可喻,谁才是真正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还用再问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