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么说,不是说其他检查没用,而是想提醒我们,不要忽略了最基本的常规检查。
早先,在实验室、辅诊检查还没这么多的时候,患者入院必查的项目就是三大常规+胸片。这么一初筛,就能排查许多疾病。以后,又有了心电图、大生化、超声、CT等检查,便常规也加上了便潜血,基本也成了常规或者标配了。当然,还有更多有针对性的检查。可基本的常规检查还真是必须的。
这个病例,从头到尾我都没见到患者本人,因为是家属代诊来心内科看检查结果的,所以缺乏自己诊察的一手资料。
按照病历记载,这是一位67岁的老年女性,因为下肢水肿4个多月到医院就诊。前面看过肾病科、心内科,做了些检查,出结果后,家属代为复诊。
患者发现双下肢水肿4个多月,偶尔有活动后气短,没有胸闷胸痛,夜间也可以平卧。早先的病史就是有高血压,一直吃着降压药替米沙坦,血压也是平稳的。
前面检查的结果,心电图正常;心脏超声左心房有扩大,心室间隔有肥厚,提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改变,但是心脏的收缩功能是好的,舒张功能减低对于高血压心肌肥厚的患者、对于老年人,也是符合的。下肢血管超声有动脉硬化、斑块,但是静脉血流是通畅的,没有血栓。这就不太支持是心衰、静脉血栓、回流不好引起的水肿。
尿常规显示尿蛋白阳性,就是说有蛋白尿;查了一部分自身免疫的项目,有些不正常,但也没有特别的指向;生化里,肝肾功能、心肌酶都是正常的,可是,有两项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乳酸脱氢酶1296U/L,α-羟丁酸脱氢酶1047U/L,都明显升高了,复查过,两次都高。这两种酶,早先都是作为心肌损伤的辅助标志之一,心肌梗死时可以升高。可是,不那么特异,其他很多因素也可以引起升高,像溶血、贫血、肿瘤等,哪怕是抽血时有溶血都可以影响。而这位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就是心肌酶里最特异的诊断心肌损害的指标正常,更是提示这两项酶的异常升高不支持心肌受损所致。
翻看患者的化验单,没有血常规,跟患者家属沟通后,加查了血常规,并且加上了肌钙蛋白、N端-B型钠尿肽前体这些反映心肌损伤、心功能的指标,让患者次日复查。
第二天上午10点多,检验科打来电话,患者上午抽血检查的血常规出现了“危急值”。白细胞总数高到了392.64G/L,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常白细胞总数在“1万”以下,而这位患者高到了“39.2万”,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也高到了“34.6万”;还有贫血,血红蛋白73g/L,这是个血液病啊!我们赶紧联系门诊挂号室,找出患者留存的电话,联系患者告知病情、尽快到血液科就诊。因患者当时就在医院,我们也告知患者来诊室,可是,等到下班也没等到。
查阅了患者后续的就诊记录。患者还是执着地又到肾病科、心内科复诊,然后才去了血液科。血液科医生查体发现,贫血貌,巨脾,脾下缘位于脐下4厘米,右缘位于腹正中线右4厘米。正常的脾脏左侧肋缘下是摸不到的,摸到了就说明脾大了。这位患者巨大的脾脏,都快把腹腔占满了。血液科医生初步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建议住院。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心血管病,一有问题首先看心内科,要说也是好事。可疾病这个事儿,有时候还真是挺复杂的。不少病开始没什么特殊的表现,就需要医生注意鉴别,医生看病也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科。另外,反思这个病例,看病人时查体很重要。像这位患者,要是注意检查腹部,就会发现患者的巨脾,医生的诊断思路就不一样了。
血常规这项检查,虽然简单、便宜,但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对不少疾病做出鉴别。血常规里有白细胞、主要是粒细胞系的检查,红细胞系、血小板系的检查,可以看感染、看过敏、看营养、看骨髓造血、看凝血功能,等等,当然,对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更直观。
关于“危急值”,是说某项或某类检验结果异常,表明患者可能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这是有相应标准的。这时候,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相关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因为情况紧急,需要及时处理,所以,发现危急值时是要及时通知医生的,这就是“危急值报告制度”,是医院的核心医疗制度之一。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