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足联驳回中国足协对前山东泰山球员孙准浩终身禁足处罚扩大至全球的申请,这一事件在中国足坛瞬间引发热议。孙准浩随后官宣加盟K2球队忠南牙山,开启新赛季备战,然而韩国足球圈对此却看法不一。那么,国际足联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2024年9月,中国足协公布第一批 “禁足” 名单,孙准浩因 “谋求不正当利益,参与不正当交易、操纵足球比赛、获得非法收益” 被终身禁止从事任何与足球有关的活动 ,随后中国足协向国际足联纪律委员会申请将该处罚扩大到全球。但在今年1月24日,韩国足协收到国际足联正式信函,通知此要求被驳回。如今,孙准浩已加盟忠南牙山队,尽管韩国足球界观点存在分歧,不过他的团队和忠南牙山市市长均表示得到国际足联等多方确认,孙准浩可以参赛。
国际足联驳回申请的关键原因是中国足协提交的证明文件里,虽然能确认孙准浩收受了20万元人民币,但指控其参与操纵某场比赛的具体证据缺失。在国际足联的纪律判定中,严谨的证据链是做出处罚决定的重要依据。仅有收受钱财的证据,而无确凿的操纵比赛证据,难以支撑全球禁赛这样严厉的处罚,所以国际足联基于证据考量做出了驳回决定。
国际足联在处理此类事务时,一般会综合评估处罚尺度的合理性。即便孙准浩存在违规行为,但在证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全球禁足的处罚显得过重。国际足联有下属专设机构处理专项事务,他们会依据既定规则和标准,衡量处罚是否与违规行为相匹配,避免过度处罚,这也是申请被驳回的因素之一。
此事在国内社交平台引发关注,部分观点认为这意味着中国足协在国际足联影响力下降。事实上,中国足协在国际足联话语权式微确属事实,内部的一些问题,如贪腐现象、承办亚洲杯一事上 “放鸽子”,以及内部争权夺利导致专业人士出局,使得中国足协与国际足联沟通减少,被逐渐边缘化。但将此次申请被驳回完全归咎于话语权问题,也并不客观。
这一事件给各国足协敲响警钟,在进行球员处罚并申请国际足联支持时,必须确保证据充分、处罚合理,否则难以得到国际足联的认可。同时也提醒球员要遵守职业操守,维护足球运动的公平公正。
国际足联驳回中国足协对孙准浩的终身禁足处罚申请,是基于证据和处罚尺度的综合考量。这一事件也给各方带来诸多启示,无论是球员、俱乐部还是足协,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共同维护足球世界的良好秩序。未来,中国足协如何提升自身在国际足联的影响力,以及如何更规范地处理类似事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