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2025年,修理厂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在公开平台上,一位修理厂老板分享了近期的案例:在车主要求事故车维修使用原厂件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供货商渠道报价5500元,修理厂认为配件价格过高,要求自行进货,保险公司反馈,自行进货配件只能定3000元。

过于悬殊的差价反映出,修理厂在保险事故车的业务链条上还是处于最底层的位置。

此外,汽车服务世界与多家修理厂老板沟通后了解到,2024年保险事故车业务基本上都进入下滑通道,甚至有的修理厂表示“事故车业务下滑蛮多”、“已经与保险公司脱钩”。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在2024年的车险业务经营数据也在年初出炉。

两个数据值得注意,第一,2024年行业车险保费收入9136.73亿元,历史首次突破9000亿大关;第二,全年车险行业合计承保利润181.98亿元,同比2023年大幅增长101.41%,实现利润翻番。

可以看到,不同于修理厂的下滑趋势,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两个维度都实现增长;并且,随着车险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修理厂的话语权还会进一步走低。

结合各种数据和现实情况,2025年,修理厂的保险事故车业务很可能难以迎来好转。

一、2024年车险保费首破9000亿,利润大幅增长

我们首先从数据维度回顾和总结2024年的车险业务走势。

根据全国经营车险的66家财险公司的数据,2024年,行业车险保费收入9136.73亿元,同比增长4.08%,占财险公司保费规模16906.89亿元的54.04%。

毫无疑问,车险仍是财险公司的第一大险种。

其中,人太平依然占据车险市场的主要份额。

2024年,人保的保费收入2973.94亿元,同比增长4.12%,市场份额32.55%;平安的保费收入2233.01亿元,同比增长4.42%,市场份额24.44%;太保的保费收入1073.02亿元,同比增长3.66%,市场份额11.74%。

人太平三家的总体市场份额为68.73%,相较于2023年的68.69%,基本持平。

另外,汽车服务世界统计了2024年车险保费排名前十的财险公司数据,通过下表可以看到,前十名财险公司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剩余50多家公司抢夺10%的市场,车险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在利润维度,2024年,车险行业合计实现车险承保利润181.98亿元,较2023年大幅增长约101.41%。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也就是说,传统的燃油车车险实现承保利润238.98亿元,盈利情况相当可观。

这其中,人保的车险承保利润125.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08%;平安54.73亿元,同比增长38.32%;太保12.16亿元,同比下滑7.61%。

人太平三家车险承保利润192.55万,占行业利润的105.81%,换句话说,其他公司亏损了5.81个百分点。

根据统计,在经营车险的66家公司里面,只有30家现了承保利润或基本打平,剩余36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率超过50%,绝大部分利润进入了头部保险公司的口袋。

从利润维度,可以进一步反映出,以人太平为代表的头部公司导致车险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结合保费和利润两组数据,2024年,车险行业综合费用率23.75%,综合赔付率74.14%,综合成本率97.89%。

汽车服务世界统计了2015年到2024年的车险经营成本。



从上表看到,2024年车险行业的综合费用率优化到23.75%,达到过去十年的最佳数据;综合赔付率为74.14%,处于一个高位状态。

在新能源车险亏损较高的背景下,车险行业的盈利情况仍然处于良好状态。

总体而言,至少在数据维度,反映出2020年车险综改延续至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降低前端费用率、提高后端赔付率的主要目的。

二、“事故车业务下滑蛮多,基本处于佛系状态”

不同于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太平等头部险企的增长势头,在理赔端的修理厂,保险事故车业务反而有所缩减。

汽车服务世界和几家修理厂老板沟通,了解过去一年保险事故车业务的发展情况。

第一家企业位于某县城,在当地建立了多家维修门店,并在过去几年与保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具体到2024年的事故车业务,负责人直接表示:“事故车业务下滑蛮多,现在基本上处于佛系状态。”

事实上,去年年初,汽车服务世界就了解过这家维修企业2023年的保险事故车业务情况,当时的说法是“续保和保费属于正常状态,但是事故车业务下降了。”

可以说,到了2024年,事故车业务没有止住下滑的势头,反而进一步缩小。

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定损和返点同比下降,与4S店的政策相比差距过大;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力推直供体系,包括再制造件和拆车件,也压缩了配件利润。

这一情况与文章开篇提到的案例类似,保险公司要么通过自有渠道发放原厂件,价格过高;要么压低修理厂的配件采购金额,定损过低。

第二家企业位于某直辖市,在当地经营一家规模不大的修理厂,据老板介绍,他们已经与保险公司“脱钩”,甚至保险公司偶尔推送的业务都不想接,“我们现在事故车很少,只有少量没有车损的客户或者酒驾之类的客户。”

为什么不与保险公司合作?

“现在保险公司赔付的金额太少了,定得低、收旧件、开发票,我觉得太麻烦。”对他而言,事故车业务形同鸡肋,现在主要精力放在技术性维修业务上。

第三家企业位于某新一线城市,也与保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据了解,从2023年开始,门店的事故车业务出现增长,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节约成本,把4S店的业务逐步向外转移”。

不过,即便如此,保险公司仍然不发原厂件,以自有渠道的再制造件为主,门店负责人对此也很无奈。

通过上述三个门店案例可知,目前头部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利润可观,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良好的成本控制,其中一个手段就是推广拆车件和再制造件,降低配件成本。

在公开平台上,不少修理厂老板反映过这一情况,“门店发货,保险公司定损5800元;保险公司供货,则可以定到12000元”、“最终卡的修理厂的利润,有的赔付金额都不够进配件的钱”……

一系列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压缩修理厂的事故车利润空间。

有行业人士表示:六年前事故维修利润还有15%,现在能有5%就算好了;并且,在配件直供体系下,修理厂只赚工时费,有时钣金喷漆一共才350元。

除了配件问题,“保险公司减少业务员、依据保单制定赔付等级、将事故车推给资质不够的维修企业”等现象,都是行业顽疾,汽车服务世界已经有过报道和分析。

所以,根据修理厂的保险事故车业务走势,可以发现,过去一年,修理厂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得到缓解,“保费换资源”的潜规则依旧存在。

三、两个因素影响2025年保险事故车业务

在修理厂的视角之外,2025年,有两个主要因素值得关注,可能会影响到保险事故车业务。

第一是新能源车险。

今年1月初,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保费高、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是新能源车险的主要痛点。

目前新能源车险占据整个行业15%左右的市场份额,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50%,其车险市场份额势必进一步增长,对应的事故车业务也会水涨船高。

目前新能源车的事故车业务主要在4S店和授权店中开展,这也是维修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现象,《意见》特别提出: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

在政策推动下,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当中,未来,独立售后的修理厂肯定机会开展新能源事故车业务。

第二是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布局。

过去两年,随着燃油车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不少汽车经销商集团大力布局钣喷中心,例如中升宣布打造100个中升品牌钣喷服务中心,永达、正通、和谐、新丰泰、美东、广汇等也明确提到布局事故车维修钣喷等相关业务。

在保费换资源的潜规则下,拥有新车入口的事故车业务,是4S店为数不多的强势业务。

今年,不出意外,应该还有不少汽车经销商集团大力布局钣喷中心,并且采取的是成本较低的门店经营模式,与保险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势必进一步冲击修理厂的事故车业务。

据行业人士预测,2025年,减损依然是保险公司的主基调之一,再结合上述各种因素,对于修理厂来说,保险事故车业务很可能难以迎来好转。

要么主做,要么不做,基本上就是现在修理厂针对事故车业务的主要态度。

主做的修理厂往往与保险公司产生深度合作,通过业务体量实现降本增效,从而赢取利润;不做的修理厂,可以降低对于资源型业务的依赖,通过其他业务建立核心竞争力。

只要定位清晰,修理厂就无需焦虑于事故车业务的现状,适时地调整业务结构,降低关系型业务,提高差异性业务,是修理厂的总体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