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正月初九,年味儿还未消散,遵化市西留村乡朱山庄村的村民们就投入到忙碌的采收中。

凌晨2时许,这个小村庄已经醒来,处处闪烁着灯光。60岁的徐洪祥抹了把脸,叫上老伴,赶往自家蒜黄大棚。

“春节前后消费旺,蒜黄也开始供不应求,工人们采收忙不过来,我们老两口也开启‘抢收’模式。”徐洪祥说。


2月6日,在遵化市西留村乡朱山庄村徐洪祥家大棚内,采收能手正在采收蒜黄。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摄

徐洪祥掀开棚门,一股浓郁的蒜黄香飘散出来,金灿灿的蒜黄长势喜人。抓起小板凳,手拿小镰刀,进棚后,徐洪祥夫妻俩收割、扎捆,一刻不停地忙碌起来。

“我们种植的蒜黄不用化肥、农药,色黄透亮、口感鲜嫩,非常受市场欢迎。”采收忙碌间,徐洪祥顺手拿起一把蒜黄颇有些自豪地说。

朱山庄村蒜黄种植历史已有30多年,从地下种植到地上大棚种植,从煤炉控温到智能恒温,从一季收割到全年采收,村民们突破了一项项种植技术难题。如今,全村共有蒜黄种植户260户,种植面积650亩,年产蒜黄4000多万公斤,销往北京、武汉等40多个城市。

棚内采收热火朝天,一路之隔的冷库内也是一派繁忙。徐洪祥的儿媳妇刘文慧正跟工人们一起将冷库中发芽的大蒜搬出来,运到采收完蒜黄的大棚内,准备接茬种植。

“家里共有34个大棚,每天需要采收4个棚,采收完后就得马上接茬种植。蒜黄约23天一茬,多抢种一茬就能多增加些收入。”刘文慧告诉记者,目前,每天采收时长约15个小时,所以她得“挤”时间安排种植蒜黄。

7时许,铺种完新茬蒜黄的刘文慧立刻拿出手机,询问客户们每天的订单情况。“小朝家1500公斤、李经理250公斤……”半个多小时后,刘文慧共收到北京新发地市场10多家菜商近3000公斤的订单。

8时许,刘文慧丈夫徐涛开着自家冷藏货车来到大棚前,将打包好的蒜黄搬运上车,随即向北京驶去。

“春节前后,蒜黄每公斤平均能卖10元钱,我家每天纯收入近2万元,过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说话间,刘文慧又赶往其他大棚忙活起来……(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