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一部主任石静云通过“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与嘉峪关市妇幼保健院医生连线,为一名疑难病患新生儿进行了远程医疗会诊。像这样帮助其他医院的医生精准研判病情,提供专家意见,已经逐渐成为石静云的日常工作了。
近日,石静云“惊喜”地迎来了她职业生涯中的“巅峰时刻”:以一颗医者仁心和卓越追求的精神,石静云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第一届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中的“国家优秀青年医师”荣誉称号,光荣地成为甘肃唯一入选的青年医师。
向阳而生的科室
争分夺秒抢救每一个“太阳”
“当时得知获得这项荣誉时,我真的很惊喜,感觉这25年工作的辛酸苦辣,都值了。”石静云向记者说起这些年的救治经历,慢慢红了眼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工作、奋力前行,原地踏步就是对不起这份荣誉。”
石静云所在的新生儿科是甘肃省新生儿救治中心,主要承担全省危重症新生儿的转运及抢救,同时承担新生儿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的指令性工作。年收治各种新生儿病患6000多名,其中危重症新生儿近20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300余例,超低出生体重儿近150例,外科术后监护100余例。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石静云不断开拓创新,在提高新生儿重症救治技术水平和改善护理理念方面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她在全省首次推进了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建设,填补了省内空白,又在全省首先开展超低早产儿综合管理,存活370克早产儿刷新了国内纪录。石静云的成功实践,无疑为甘肃省的新生儿科医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了25年,不断地开拓创新,其实都是源自病人的需求。”石静云告诉记者,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有其特殊之处,患儿们的病情变化之快需要医生迅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我都会和团队一起想办法,我们是一个向阳而生的科室,只有争分夺秒才能挽救每一个‘初升的太阳’。”石静云的眼中满是坚定。
甘肃首例新生儿血液净化CRRT、全国首例新生儿血浆置换救治急危重新生儿、甘肃省第一例ECMO技术抢救心肺功能衰竭、甘肃首例远程空中陆地急救转运、省内首个新生儿随访门诊……每一项“首例”“首个”的背后是石静云对病人的医者仁心,是挽救生命的迫切需求,是让父母与患儿早日团聚的殷切期盼。
多学科协作
重建生命通道 续写生命奇迹
近年来,我省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优势日益凸显。在多学科团队的协助下,石静云和她的团队完成了早产儿喉软骨软化成形术、国内最低体重早产儿植皮术、肥大细胞增生症活检术、早产儿OMMAYA泵植入术、新生儿肿瘤穿刺术、年诊断遗传代谢病40余例,与产前诊断、小儿外科合作救治巨大膈疝以及先天性肠扭转、结扎500克早产儿PDA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
2023年,一例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的早产儿让石静云心急如焚。“孩子呼吸不畅,连续一个月都撤不了呼吸机。”石静云告诉记者,在没有启动多学科协作救治以前,像这样的小患者反复感染的可能性非常高,同时救治费用高昂、愈后状态不稳定等因素也成为家人的困扰。“如今有了多学科协作,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对小患者进行救治,新生儿的救治率也越来越高。”石静云如数家珍般分享着多学科协作的好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石静云作为全省唯一的新生儿专培基地教学主任,每年培训考核基层医生近千名,在基层进行新生儿危重抢救业务培训,每年培训超过20次。“我们科室有一个名为‘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免费培训基层医生和护士,提升他们对危重新生儿的快速反应、救治和转运能力,完善省、市、县三级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石静云介绍道。
无论是线上的专家会诊和病例点评,还是线下的培训学习和经验分享,只要其他的基层医生有需要,石静云就会倾力相授。“前两天我们从其他市州接来一个重症窒息的孩子。对于这类孩子,我们特别担心其大脑损伤,因此就会联合其他科室专家,一起坐下来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议。像这样不多见的病例,我每次都会在培训课上和大家详细讲解救治过程,分享救治心得,帮助基层医生积累实战经验。”
“每一个早产宝宝都是真的勇士,感谢你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存。”这是新生儿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石静云用她25年的救治经历诠释着生命的力量,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她坚信,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就一定能够为更多的新生儿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亚兰 陈梦圆 见习记者 陈培捷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