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参与国际工程项目
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也面临诸多法律挑战


近日,一起中国企业
在非洲某国的工程项目纠纷案例
凸显了公证在
跨国法律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维权之路
搭建起坚实桥梁


某中国企业与非洲某国某公司签订了工程项目合同,在项目完成后,某公司却拖欠合同款。多次协商无果后,中国企业依据合同约定,向中国某仲裁委员会 (以下简称仲裁委) 提起仲裁。

经过仲裁程序,中国企业最终获得胜诉裁决, 但在执行过程中,某公司拒不履行仲裁裁决,中国企业只得向非洲某国法院申请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

某国法院根据当地法律,要求中国企业提供仲裁委的主体身份证明,并办理相关公证手续。这一要求让中国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

仲裁委认为,出具主体身份证明并办理公证手续并非其业务范畴,无法主动作为申请人办理相关公证,但可以配合出具主体身份证明。而没有这份公证文件,某国法院便无法继续推进执行程序。

该企业向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寻求帮助,希望能获取专业的法律帮助。

在深入研究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后,北京市长安公证处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为该企业出具公证法律意见书,对仲裁委的主体身份进行核实证明。

这份公证法律意见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证文书,而是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对仲裁委的主体资格、仲裁程序的合法性等关键问题进行详细论证。 通过这份意见书及配套公证书,旨在向某国法院清晰展示仲裁委的合法性和仲裁裁决的正当性,为执行程序的推进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在处理仲裁裁决执行问题的同时,该企业还面临着另一个法律难题。

此前,企业在国内法院就关联合同纠纷取得了胜诉判决 ,但在某国申请执行该法院判决时,同样遭遇了需要证明法院主体资格以及判决书为有效执行依据的问题。 借鉴之前处理仲裁裁决的经验,公证处再次运用公证法律意见书的形式,为该企业出具了相关公证文件。

这份意见书向某国方面清晰 展示了中国法院判决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为其在某国的执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在完成公证法律意见书的办理后,企业按照要求将自身主体证明、律师授权、裁决书、判决书等文件一一进行公证和认证手续,并将文件递交给了某国法院。 最终,某国外交部和法院对该公证法律意见书没有异议,并予以采纳。


▲该中国企业向经办公证员告知案件进展

某国法院认可了仲裁委的主体身份和仲裁裁决的效力,也认可了中国法院判决书作为有效执行依据的法律地位。中国企业可以依据这些法律文件,在某国继续推进执行程序,收回被拖欠的合同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无论是仲裁裁决的执行,还是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都能为中国企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帮助企业在海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时,这起案件也为中国企业海外维权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 企业在参与国际项目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和司法程序,提前做好法律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 在遇到法律纠纷时,要积极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包括公证等法律服务,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加强与当地政府、司法机关和专业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也是企业在海外维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