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后,因古人真迹失传,正统“二王”笔法,极少有人悟透,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廷加强科考管理,推出“馆阁体”,体势端庄,笔画平直,更是降低书法的醇厚感和艺术气息。
因此现代人学习书法,大多临摹魏晋、唐宋的法帖,对于明清和近代,十分嗤之以鼻,实际上,清末和近代的作品,并非全部差劲,当时“碑学复兴”,书坛重新“师古”,临摹篆隶和经典碑作。
精妙的帖学,亦有涉猎,“馆阁体”退出舞台,众人水平普遍回升,产生不少功力深厚的巨匠,比如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等等,写出古人的高古生动之象,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上述几位,水平亦有高低之分,启功先生认为,获得“中国书坛最后‘泰斗’”称号的,乃是沈尹默,他出身优良,具备优越的教育条件,自小接触书画,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最初临摹“欧楷”,基础稳固后,线条的生动感和质量,一直没有提升,于是临摹汉碑《爨宝子碑》、《郑文公碑》等等,中年时期,学习“二王”、智永、褚遂良、米芾等人,汲取帖学的灵活性。
最终融合诸家特色,练就一手骨肉匀称、婀娜多姿的草书,字字从晋唐而出,不夸张的说,他就是当代书坛的“天花板”,无愧于谢稚柳说:“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徐平羽也评价:“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沈尹默的实力超过古人,越过元明清3代,能与“宋四家”匹敌,甚至赵孟頫在他面前,也只是小弟。
目前沈尹默的传世法帖,最精妙的一幅就是《草书千字文》,此帖是临摹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后,从中悟得笔法,加入自我风格,在65岁所写。
据沈尹默自述,他60岁重新温习,才懂得腕力之妙,因此书写此帖时,笔法炉火纯青,控笔和换锋,拿捏的精准而恰当,比如“黄”字,藏锋起笔,气力内收,质感醇厚,笔锋随着字势而变,姿态飞动洒脱,可谓字字形神兼备。
时常临摹此作,能根据清晰的墨迹,掌握精细、准确的草法,下笔得当,线条从容有力,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感受古雅、醇厚的中华风韵,提升文艺修养和悟性,不受“鬼画符”、“江湖提”的侵扰。
如今,我们对沈尹默《草书千字文》,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是全新的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美,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解,帮助初学者辨识,此范本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