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龙竹苑社区,居民在社区学院“课前五分钟”学习应急消防知识。(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超大城市的有效治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在这一宏大命题下,拥有110万居民的两江新区,将基层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以社区学院建设为切入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两江新区8个街道59个社区组织开设近1000个兴趣小组,打造老百姓门口的精神家园和基层思政引领的“微阵地”,以“烟火气”搭建起群众和政府的“连心桥”,不断增强群众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从“不解渴”到“高频次供给”

让文化直达基层,打造身边的精神文化家园

周一周三民族舞乒乓球,周二周四绘画非洲鼓,周五合唱,周末家庭教育讲座、行走课堂……走进人和街道的社区学院,丰富的课程几乎覆盖老中青全龄段,让人印象深刻。

民族舞社团学员任霞一提起社区学院,就竖起大拇指:“为我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让我心情更愉悦、身体更健康了。”

两年前,两江新区不少社区群众反映,虽然有不少阵地,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始终不够“解渴”。比如,有从区县来给子女带孙的老人,找不到人聊天倍感寂寞;有农转城居民想上兴趣课,但找不到组织;还有一些年轻人想参与学习,但对针对老人的课程设置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两江新区地处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面临人口密集、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等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共性问题。

对此,两江新区如何破题?

答案是:以群众的兴趣爱好为切入口,以兴趣课程(活动)为内容,以社区学院建设为开放式共享式阵地和机制,以居民兴趣小组服务一件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聚焦人的精神文化等需求,探索家门口的宣传文化改革,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圈和精神家园。

如何精准匹配?两江新区先是对居民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其兴趣爱好需求,又进行三轮迭代优化,最后形成体育、文化、艺术、科技、其他等五大类兴趣小组。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开设的课程不仅有国学、绘画、舞蹈、合唱,还有青少年喜爱的无人机、编程等;为了让群众少跑路,社区学院选址在居民流量大、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场所。

不仅如此,两江新区还用上数字化手段,横向打通政法、公安、环保、文旅等部门数据,纵向贯通三级治理中心,推出“居民兴趣小组服务”数字化应用。在大屏幕上,就可实现居民兴趣需求智能匹配、场地管理一屏总览、活动调度高效协同、全程服务形成闭环。

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模式,促进服务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均、供需错位、信息落差、地域限制等问题。

人和街道72岁居民尹必芝和70岁居民尹必珍两姐妹,一口气报了合唱、美术和毛线编织3个班,每节课都不落下,“感觉越学越年轻。”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皮涛介绍,如今两江新区依托社区学院,线上组建兴趣小组近1000个,开展居民兴趣活动近1万场,已吸引25万多人次线下参与,活动较此前增加近10倍,基本实现基层文化资源“高频次供给”。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曾润喜表示,社区学院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模式,促进服务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均、供需错位、信息落差、地域限制等问题,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基层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有力推动了“文治”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全方位融合,也为“一地创新全市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陌邻”到“睦邻”

重构社会关系,夯实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平台

金竹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鑫清楚地记得,社区学院开设前开展活动,要么是“找不到人”,要么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则是“敲得开门、认得到人、说得上话、帮得上忙、打得拢堆”,大家都主动来、争着来。这背后,社区学院功不可没。

首先,居民由“观众”变“主角”,“陌邻”变“睦邻”。

“过去邻里之间不认识,偶尔还会拌嘴怄气,现在大家天天一起上课、排练,邻里关系更融洽,就算有小矛盾也都一笑而过了。”71岁的非洲鼓社团学员陈启惠是金竹苑社区老居民,感受特别深刻。

邢家桥社区合唱班班长孟吉伦的老伴出了交通事故,伤势严重,班里同学自发捐款补贴医疗费用,还时常上门去看望,帮他打下手。一提起这事,孟吉伦就感动得红了眼角。

在两江新区,以兴趣小组为小切口,提升社区服务半径、打造“熟人社会”的尝试显现成效。现在的社区学院,已不单纯是兴趣小组,而是以兴趣为纽带,织密友好互助网络,将过去游离松散的个体,团结成乐于行善、解难帮困的志愿者。

从“陌生人社会”到“睦邻社会”的转变,解决了当下居民与社区有效链接不足的问题,从而也解决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互动、群众路线如何走好“最后一米”的重大问题。

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区党委书记王静思说,如今社区阵地更聚人气了,不少兴趣小组的成员主动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在调解物业矛盾、处理邻里纠纷等方面,主动发挥“老大哥”“老大姐”作用,在培育文化骨干、文明创建、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以“课前五分钟”为场景,让宣传教育“春风化雨”。

社区宣教往往存在“入耳难入心”的困境,两江新区创新在社区学院各类兴趣课堂、活动前开设“课前五分钟”宣传教育环节,以群众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情景式、场景式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春风化雨般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杜术林介绍,新区59个社区近1000个兴趣小组,均实现至少1名党员加入。依托“居民兴趣小组服务”数字化应用,有关部门可在社区兴趣活动中选择适合场景,融入相关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如果有相关需求,也可以主动邀请相关部门参与。

如此,基层思政工作不再是传统的“大喇叭”单向灌输,而是社区与宣传、社发、城管、教育、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之间的灵活“双选”。

通过此种方式,两江新区累计开展各类政策理论宣讲1000余场次。

最后,提高居民自治热情,干群关系更密切。

比如邢家桥社区,以往居民们大小事情一律找社区,现在大家的想法慢慢变为“我要做”,积极围绕社区大小事提出建议想法。邢家桥社区目前有25个居民自治组织,骨干人员102人,还建立起四级党组织构架,线下设立13个小院议事堂,线上设立11个网格议事群,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此外,两江新区还积极挖掘社区学院服务群众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定期推送优秀讲师、学员参与“两江榜样”等各级典型选树评选,累计挖掘1000余起榜样先进事迹,不仅让不少居民实现自我价值,还通过“榜样礼遇”带动社区团结向上的氛围显著增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热情越发高涨。

启发与挑战

跳出两江新区看社区学院发展之路

除了深受群众欢迎、助力超大城市“民心凝聚”,两江新区社区学院的理论研究与经验推广也协同推进,在全国范围、社会各界引发关注,吸引专家学者研究,形成了一张靓丽名片。

2024年12月19日,一场研讨会在社区学院召开,重庆日报·两江新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理论调研基地同步揭牌。该基地以社区学院为研究样本,将社区学院的做法总结提炼为宝贵经验,旨在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放眼全国,超大城市治理是许多高校的研究课题。远在广东的暨南大学,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媒体深度融合和社会治理创新”。课题组成员了解到两江新区社区学院后如获至宝:“这是个很好的案例,非常具有典型性和创新性!”

课题组成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许嘉馨认为,社区学院不但将居民重新聚合、重建情感链接,让居民找到归属感、打造社区共同体,还用数字化资源调配提供精准服务,以媒体为桥梁链接多元治理主体,真正为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当然,两江新区社区学院只是初步探索,要想将其发展为解决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可行性路径,还要在许多方面进行完善。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王斌一向关注这一领域,他建议,社区学院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深挖和厚培实践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形成理论创新成果。同时,还要规范社区学院的组织架构、职责体系,提高管理力、执行力和服务力等体系化能力,形成标志性成果、建立共享机制,打造为全国基层治理品牌。

“要锚定‘努力把社区学院打造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这一发展目标。”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处副处长张永恒提出,社区学院可以通过建立品牌化战略,统一标识、标准和规则,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制度创新、模式创新。

在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辉看来,在超大城市治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社区,要以社区的需求、居民的需求为着力点进行精准匹配,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才能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社区学院不是简单的兴趣小组,这个名片一定要有内涵、有外延,有一定的组织形态,有相应的管控机制和支持服务、扶持的办法,这就是体系化。”两江新区主要负责人说,新区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社区学院为引领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持续提升精细化治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的转变。(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佘振芳 陈钧 申晓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