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我这双皮鞋就放在这里了,晚点我来找你拿。”

“老张,新年好,给我把头发理短点,显精神点那种。”

“宋哥,帮我配把钥匙,儿子过年回来要用。”

1月24日,距离春节仅有几天时间,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的“惠民巧匠坊”一派热闹景象——坊内的三个小修小补摊位前,不少居民一边闲谈一边排队等候;修补声、剪发声、居民们聊天的声音,似与屋檐上高挂的红灯笼交织成“迎春交响曲”。



▲惠民巧匠坊

从游摊到“惠民巧匠坊”

“惠民巧匠坊”位于民主村22栋居民楼下面,是一个靠墙修建的30多平方米的亭子,里面设立配钥匙、修鞋、剪发三个摊位。每个摊位名字亲切又醒目——“宋哥爱修理”“小黄皮匠坊”“老张美发”。



▲张功全理发多年,一直都是5块钱。

说起这个“惠民巧匠坊”的前身,“老张美发”主理人张功全最先发言。张功全66岁,他的父亲曾在民主村摆摊理发21年。张功全接过父亲的衣钵,也来到这个老地方摆摊。这一摆,又是20年。

“老居民和我都是老朋友,像家人一样亲切,所以我理发10年没涨价,一直都是5块钱。”张功全说话的工夫,手中的剪刀、梳子也在娴熟翻飞,很快就理好一个。顾客康阿姨对着镜子左看右看,满意地笑了。

“小黄皮匠坊”主理人黄德军今年39岁,他也是接父亲的班,继续扎根在民主村这个人情味浓郁的老社区干手艺活。黄德军接过张功全的话头说,在“惠民巧匠坊”打造以前,他和老张、宋哥都是摆游摊,每天要现找位置,一把遮阳伞也难以遮风挡雨。

被城管“请”回来摆摊

“是城管邀请我们来这个‘惠民巧匠坊’的,他们说,以后我们可以在这里摆摊了,我们当时觉得像做梦一样。”黄德军笑着回忆道。



▲黄德军正在为居民补鞋

“随着城市的更新变换,和黄德军一样的社区工匠、手艺人们失去固定经营场所,转为流动摊贩,难免会占道经营、阻碍交通。但他们就靠这个摊位谋生活,不能因为城市更新,让他们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再者说,他们开展的服务是居民生活所必需,不应该消失。”九龙坡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谢家湾街道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为此,通过多方联动,开展座谈会、走访入户,这个问题有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利用社区的角落空地,建立了五个“惠民巧匠坊”,将各种小生意小摊贩搬到里面,不收租金,不收杂费,让手艺人们得以在此继续谋生。

随后,城管人员主动联系到原来的流动摊贩,将他们一一“请”回了社区。

“在这里工作太安逸了,不收租金,环境好,我们觉得舒服,顾客也觉得舒服!”张功全笑声爽朗地说道。

“我父亲说了,有了这么好的工作环境,以后就踏踏实实扎根在这里,为大家服务。”黄德军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嘴角挂着笑。

双向奔赴的温情

“惠民巧匠坊”让每一位手艺人心里暖洋洋的同时,手艺人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社区居民。黄德军说,他和老张、宋哥除了一如既往地给居民们最实惠的价格和提供扎实的手艺以外,他们还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志愿服务。



▲宋义平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敬老志愿活动

50岁的宋哥宋义平刚为居民配好一串钥匙,他接过黄德军的话说了起来。目前,他们参加过不少社区组织敬老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们提供修面、补鞋、修电器服务;还有的家庭出现渗水问题,引起邻里纠纷,社区干部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们当中的泥水巧匠帮忙;还有腿脚不便的老人家电有问题,自己作为维修匠,直接把铺子丢给老张或者小黄代理,就赶去上门维修……

“这些老手艺人陪伴了我们几十年了,他们一直在,我们也很踏实。”79岁的叶金玉作为民主村的老居民,颇为动情地说道。

对于游客们来说,“惠民巧匠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来自北京的“90后”游客蒋静眼里,这里挂着喜气洋洋的红灯笼,贴着寓意吉祥如意的对联,还能听到手艺人们叮当工作的声音,居民们亲切闲聊的声音,以及看到现场这些比她年龄还大的老物件,“像是城市忽然慢下来,感受到旧时光的馈赠”。

“我还拍了几张照片发到小红书,很多人来围观,说被这种暖暖的人情味打动了。”蒋静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记者手记>>>

体现了城市管理温度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主村社区,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面对围拢过来的居民,总书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改旧换新,完善服务设施。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修小补看似小事,却和民生紧密相连。在日常生活中,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提供的生活服务是“刚需”,关系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商务部等13部门2023年7月发布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也提出,“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明码标价,提供平价维修服务。”

在采访中,我深刻感受到,“惠民巧匠坊”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容器。它承载着老手艺人的坚守与生计,也承载着居民对便利生活的期待。民主村创造性打造的“惠民巧匠坊”,不仅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它让我们感受到,城市更新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对传统与温情的守护。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实习生 雍晓雨 蒋达弘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