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晓惠


二月六日上午,小观众在省文化馆海文学堂参加亲子体验活动。省文化馆供图


蛇形“发”字。


萌态十足的动物春联。 资料图

当千年非遗邂逅未来想象,当历史文物与剧本杀线索交织,当市集光影与国潮文创同框……这个春节假期,海南各大文博场馆化身文化磁场,吸引广大市民游客体验传统年俗与创新文化。从非遗技艺的活态展演到沉浸式展览剧本杀,再到充满历史韵味的市集活动,海南以“非遗版春节”为特色,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指尖上的千年传承

织就新春非遗梦

看展览、听讲座、品剧目、购文创、亲子体验手工,春节期间,海南省文化馆(海南省非遗中心)热闹非凡,70余场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春系列文化活动,让人们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欢度佳节。

1月29日,大年初一一早,走进省文化馆,只听黎族歌舞的旋律悠扬,游客们围坐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台前,近距离观看非遗传承人如何将棉线编织成色彩斑斓的黎锦。

“经纬间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黎族人的故事。”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抚摸着展出的黎锦感叹道。作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后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的新春大展,“黎华锦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成就展”通过历史实物、技艺演示和创新设计,全方位展现了这一技艺的千年传承。

现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亲手触摸黎锦的质感,或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简单的织造步骤。

“孩子第一次知道衣服可以不用机器织出来,这种直观的体验比书本更生动。”带着孩子参与活动的海口市民王芳说。

看展,不仅是与非遗的一次面对面交流,也可以是一场手把手的互动。

省文化馆里的“海文学堂”为亲子家庭打造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春节期间,这里举办了6场次海南传统手工亲子体验活动,邀请东山草编技艺、龙塘雕刻艺术、海南椰雕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

2月1日,正值大年初四,龙塘雕刻艺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科美在海文学堂里现场展示了他的绝技。只见王科美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拿着木槌,刀尖在木料上游走,木槌在刀把上“追击”。随着一声声刻凿声,鳞片纹路在木料上渐次浮现,围观的孩子们踮着脚尖,眼见一尾活灵活现的鲤鱼破“木”而出。

孩子们纷纷举着刻刀尝试,渐渐地,一只、两只、三只小木鱼成形,王科美望着这群“小传承人”,眼角露出了笑纹,他说:“艺术的传承,就像这雕刻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将这份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据统计,假期里共有90组家庭在互动中学习了非遗知识、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科技与历史的对话

解锁博物馆新玩法

1月17日,海南省博物馆“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特展惊艳亮相,春节期间掀起观展热潮。1月28日(除夕)至2月4日(初七),海南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

这场集结19家文博机构145件(套)国宝的文物盛宴,以青铜铸造、瓷器烧制、造纸印刷、建筑营造四大主题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华科技文明图谱。

当汉代灞桥纸残片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文献并置展出,历史课本的注脚在展厅里鲜活起来。2月3日下午,省博物馆展厅内,一位小观众指着汉代纸张展品惊呼:“原来纸不是蔡伦发明的,汉代人早就用了!”一旁的家长则借机讲解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

更引人注目的是省内首创的“琼博剧本杀”——AR剧本奇趣旅行记之琼博工匠学院。参与者手持AR设备,在展厅中破解谜题、寻找线索,完成“青铜院长”“陶瓷院长”等任务后,还能获得“毕业证书”。

“一开始有点烧脑,但只要多点耐心和思考,就会越玩越顺。”2月2日上午,参与剧本杀的观众陈小南说,剧本杀不仅考验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还能在玩乐中学习到许多关于海南传统工艺的知识。

“这种玩法让历史‘活’了,孩子全程兴致勃勃!”带着儿子参与的市民张可甜表示,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不仅加深了对古代科技文明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工艺的兴趣。

此外,“巧手迎春”活动中,剪纸、套色印戳等传统手工艺互动也吸引了许多老少观众。

春节假期里,省博物馆天容厅内,游客们制作“金蛇福袋”和黎锦主题作品,将文化记忆转化为新春祝福。“非遗不仅是展示,更是一种参与和传承。”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光影与市集交织

重现历史风华

风庭月榭,红楼盛筵已启;繁花似锦,在海南遇见红楼。

1月11日,《梦回红楼梦》主题光影艺术展在海口潮博美术馆开展,假期里,许多观众走进光影之间,在一幅幅《红楼梦》的经典场景中,亲历那段繁华与哀愁交织的传奇故事。

此次光影艺术展基于原著的情节内容,以清末画家孙温、孙允谟合绘的国家一级文物全本《红楼梦》绘本为基础,从230幅绘本作品中选取景、人、境、物等主题进行意象切片,通过数字艺术的形式呈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

“妈妈快看!花瓣落到我手心里了!”8岁的小女孩朵朵踮着脚尖触碰空中悬浮的桃花投影,虚拟花瓣浮现在她的掌心。“黛玉葬花”的艺术性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在展览的另一角落,一幅幅精致的光影画面将观众带入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幽静庭院。随着光影的流转,观众仿佛能听到宝玉与黛玉的低语,感受到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

随着展览的深入,参观者们还体验到了“大观园”中的种种奇遇。通过互动装置,他们可以走进“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场景中,在“怡红快哉”中与宝玉共饮一杯茶,体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此次展览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利用先进的投影技术和环绕音效共同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境界,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太虚幻境。通过高科技手段,观众得以一窥《红楼梦》中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和对人生、梦境的深刻思考。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大明风华”市集,以明朝街巷为蓝本,打造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市集内,灯笼高悬,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引导游客体验“年扇拓印”,将“福瑞”“吉祥”拓于团扇之上。来自湖南的陈先生一家在“蛇来运转”抽奖区玩得不亦乐乎:“这种传统游戏让孩子感受到古人的年俗乐趣。”

据悉,春节期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共开展70余场新春系列活动,在“大明市集”体验浓浓年味、以物换物参与“海丝贸易”、展厅“寻宝”争做集章达人、主题课程走近深海考古……带领市民游客解锁“博物馆+”的新玩法。

从非遗展演到科技互动,从历史市集到艺术表演,海南的文博场馆以创新形式激活传统文化,让春节不仅是团圆与美食的代名词,更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正如海南省博物馆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文化‘活’在当下,让年味历久弥新。”这个春节,海南用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三重奏,奏响了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新春乐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