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辞旧岁,金蛇迎新春!
8099999推出特别策划——蛇年说蛇
斑铜技艺:烟火人间中的非遗传承
乙巳蛇年,各式各样的“蛇元素”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碧巧手制作的“蛇元素”斑铜器。
记者:“春节这段时间参加这么多活动,是不是可以把更多的非遗文化让老百姓了解到?”
非遗传承人 李碧:“其实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就是更好地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间去,让大家去看去感受去使用,让大家对非遗有更深入的了解。”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金属工艺品,也是我国金属工艺园中的一株奇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潜心研究20余载,在他的作品中,很容易感受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融合。
记者:“这是个香炉?”
非遗传承人 李碧:“这是个香薰炉。”
记者:“很多斑铜物件生活中都能使用。”
非遗传承人 李碧:“这个就是茶杯托,上面刻了荷花蜻蜓,很有情趣。”
记者:“和动物有关的东西在斑铜技艺中还是很常见的。”
非遗传承人 李碧:“占了很大的比重,像这个‘小福星’实际上是小老虎的原型,它抱着小宝贝在啃,很解压。”
记者:“又有传统文化在里面,又很可爱,还有点二次元的风格在里面。”
非遗传承人 李碧:“像这个是‘凤鸣碧鸡’,原型是传说中金马碧鸡里的碧鸡,站在祥云上。寓意是云岭高原上生长出来的,它的尾巴特别夸张隐喻着凤凰,鸡冠特别雄壮,有美好的祝愿,高官厚禄,脚踏实地。”
无论是雄鸡、乌龟还是孔雀,斑铜物件里动物元素都以生动妙趣的形象展现着独特的风采,而“蛇元素”的加入,也是云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记者:“我们有没有和蛇有关的作品?”
非遗传承人 李碧:“针对今年蛇年,我们专门创作了‘聚福蛇’,用卡通的制作手法,胖胖的,眼睛鼓鼓的,穿着小马甲,这里有个‘福’字,衣服上有古钱币的造型,寓意着招财聚福。”
非遗传承人 李碧:“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云南省博物馆里的馆藏。这里就有蟒蛇,体现了我们老祖宗当时就和蛇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记者:“我在省博物馆看到过,其实在古滇国时期也是个生活用具。”
非遗传承人 李碧:“对,就是个带扣,其实也是和本地的文化和生态密不可分的,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记者:“我看这个小铜件很有意思,也是和蛇有关的吧?”
非遗传承人 李碧:“这个图样他们统称为饕餮纹,青铜器上有蟒盘在上面,脸就解构成这个样子,其实是蟒纹的一张脸。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非常高,就是我们说的简约设计的范畴,把复杂的动物解构成很生动的一个图案。很多传说都有蛇多少年成蟒,蟒多少年成蛟,蛟多少年成龙。体现了我们人生奋斗的阶段,关于蛇的神话传说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靠勤劳的双手奋斗获得美好的生活。”
檐下雨成珠,屋内铜生花。一块生硬冰冷的铜想变成一件精美的斑铜制品,要在匠人的手中经历选料、锻打、烧斑、煮斑、显斑、擦洗、抛光等20余道工序,经受数十万次的锻打,再和火交融,才能生出璀璨的斑花,变成我们看到的斑铜工艺品。
非遗传承人 李碧:“从土里挖出来的一个铜疙瘩直接拿来捶打锻制成器,这么小的一个要敲一个多星期;大的需要更长的时间。”
记者:“您做过最长的需要多长时间?”
非遗传承人 李碧:“我做过最长的需要一年半(一个器具)。”
斑铜制作技艺不仅需要精妙的手艺,巧思的设计,更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而让李碧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项传统文化技艺。
非遗传承人 李碧:“我有几个徒弟都是二十几岁、三十岁左右,他们也是喜欢这个工艺,对这个工艺认同,能在里面找到乐趣,找到自己。”
记者手记
一次次的雕琢、捶打
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斑铜器具
不仅感叹巧夺天工的手艺
更从中感受到中国人通过勤劳双手
创造美好生活的期盼
希望这份祝愿能让大家
在蛇年收获更好的自己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 黄潇云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