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一种文化的根脉,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记忆的承载。 近日,由北京望京西园三区铅笔少儿图书馆馆长王骞发起,为期十二周的“发现非遗之美”系列活
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由10位7至15岁的中小学生作为非遗讲述人共同策划和开展,他们以讲述非遗故事的形式,向更多人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活动通过线上展示与直播的方式,共吸引了5000余名居民观看,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并关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一场跨越四季的文化巡礼
从秋叶纷飞到冬雪皑皑,在这十二周的时间里,孩子们不仅是聆听者,更是创作者、传播者。他们通过查阅资料、采访非遗传承人、收集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身边的非遗项目,挖掘它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用充满感染力的表达,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展现这些文化瑰宝。这些饱含情感的讲述,使古老的文化遗产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也在社区里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次活动总策划、非遗之美推广大使王骞表示:“非遗不仅是一种技艺或文化符号,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精神的纽带。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小朋友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创造力。同时,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传承人独自坚守,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当非遗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它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非遗,不只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文化的活水
在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非遗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代文化的活力之源。它们是时代、地域和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与此同时,大家也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的生存环境面临挑战,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流传、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保护,非遗讲述人共同发起倡议
——倡议更多地尊重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者。他们的手艺和智慧值得被更多人关注与认可,孩子们呼吁社会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的精湛技艺得到应有的尊重。
——倡议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
面对时代变迁,非遗保护需要与时俱进。孩子们提出,可以利用3D打印、激光雕刻、数字直播等现代技术手段,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通过数字化传播,非遗不仅能被更好地保存,还能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倡议出台更多支持非遗传承的政策。
孩子们希望,非遗能够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他们建议,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能加强对非遗的推广和教育,通过课程设置、社区活动等方式,让非遗从“展览馆”走向“生活场”,真正融入现代社会。
携手同行,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十二周的活动虽已结束,但非遗的传承之路仍在继续。 这次活动让10位中小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也让5000余名社区居民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在这场文化的探索之旅中,孩子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与守护的种子。未来,铅笔少儿图书馆将继续开展更多创新形式的非遗传承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非遗的世界,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