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永安大戏院,其原址位于市北区平度路22号,1924年由当时青岛首富刘子山投资兴建,建成后定名为“新舞台”。建筑面积2445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座位1214个(楼上424个、楼下790个),设置高中低三类席位。灯光、音响、幕布等舞台设备一应俱全。初期仅上演京剧,国内京剧名伶来青岛会选择在此演出,设施设备与服务一流的“新舞台大戏院”,百年前开始闻名天下。
1931年的《青岛指南》中介绍:
新舞台,演唱京戏,座位价目,特等七角、头等四角,二等两角,包廂一元。水果、乾果,每盘两角,案目小账,随客赏给。
“新舞台”的初期大彩是在1927年春,这一年的正月初九,督办山东的张宗昌在老家为其父张万福祝寿,邀来余叔岩、杨小楼、马连良、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等京剧名伶大演三日。前来贺寿的刘子山与张宗昌是掖县同乡,便趁机邀请这些名角来青岛演戏。这一年的2月间,也让青岛戏迷大开眼界。“新舞台”场场爆满,轰动全城,这是京剧名伶首次聚集青岛的空前盛会。
此后“新舞台”也开始偶尔放映电影,开展戏剧演出,有时白天放电影,晚上演京剧,成为名副其实的影戏院。
1928年5月,青岛光明剧社成立后的“处女作”,话剧《卞昆冈》在平度路“新舞台”上演,这也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唯一合作剧作。当时的演出是纯公益性和实验性的,戏票免费赠送,观众以青年学生为主。在“新舞台”,随着王玫(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的制作者、曾任青岛市立中学音乐教师)现场用小提琴拉出的一段悠扬深沉的优美背景音乐,舞台的幕布徐徐拉开,引领观众走入话剧《卞昆冈》的剧情中,这也是青岛人第一次欣赏到用小提琴这种西洋乐器进行伴奏的话剧演出。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岛城观众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33年,“新舞台”改称“大舞台”,这一年的《青岛指南》中介绍:
大舞台在平度路四十八号,座位价目特等七角,头等四角,二等两角。包厢一元,军警半票。水果,干果,每盘两角。案目小帐、隨客赏给。
同年的《青岛导游》中介绍基本相同:
大舞台在平度路,专为演唱京戏,座位价目除有特別情形不计外,特等约七角、头等约四角、三等约两角。
在一份青岛市档案馆《鄂、浙、湘、赣、皖等省赈灾游艺会大舞台义务戏收入及开除清册》中,鄂、浙、湘、赣、皖等省赈灾会在大舞台演唱义务戏三天,所有收入义捐灾区。
俞珊剧照
在赈灾义演所列的明细中,可以看到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著名演员俞珊等人的名字。
此期间,青岛市的一些公益演出开始设在“大舞台”,如1934年3月月21、22两日为四方小学增建校舍的演剧筹款。 1934年12月11日,青岛物产俱乐部的募捐基金等。
1935年的《青岛风光》中有述:
十三年(1924年)始,有平度路建筑新舞台,一切渐见改革,设备方面,一似戏园规模,惟因营业关系,往往时演時辍,及至上年一度刷新改修,业已改为大舞台,续演以来,如名怜马连良、尚小云、梅兰芳、余叔岩辈,尚来应聘登台献艺,有时亦颇可观......
1935年刘家分家后,平度路22号的“大舞台”与新新池的房产归属了刘子山的小弟刘星山。此时,“大舞台”的园主登记人信息是段宝义。
1936年,“大舞台”又更名为“新新大舞台”,这一年的i秋季,青岛市鲁西水灾急赈会在此义演,大戏院免收了所有演出租金。是年8月25日至27日,梅兰芳来青岛避暑,原本答应在“大舞台”为慈幼会筹措经费,义演三天,报纸广告也做了刊登,可惜后来因所邀配角都各有戏约在身,演出最终取消,令岛城戏迷大失所望。
此时来青岛有影响的大牌名角演出以及大型的赈灾募捐义演等,均设在了这里。
1937年《青岛概览》中介绍
新新大舞台,位于平度路22号,演唱种类主要为京剧,开演时间:下午六时三十分至十一时三十分,其中星期天演午戏,下午一时到五时。
作为青岛最大、设施设备具齐的一处演出场所,从大戏院名称的更迭上,也可以看出其管理方面及内部环节的诸多问题。
《青岛新民报》光陆大戏院广告
1939年10月25日《青岛市商会会员退会报告表》中,位于平度路22号的“新新大舞台”申请后批准退会。 而在两个月之前,因经营不善,“新新大舞台”已退出,由“光陆大戏院”接管。这个退出应该仍是承租经营者,实际的业主还是刘星山。
1939年8月23日,“光陆大戏院”致青岛市商会呈函:
因新新大舞台营业不振无力进行,业由商等出资接兑,另营光陆大戏院事业,一切手续情形已经登诸报端,详细声明并经呈请青岛特别市社会局警察局准予备案给照开业外,所有营业转移名称变更情形理合备文呈报钧会登记备案。
具呈人是33岁的山东黄县人吕光陆,住长山路5号。
李少春剧照
1939年12月13日,日秋山部队宣抚指挥班长致青岛商会函, 定于12月24日在“光陆大戏院”演唱义务戏请为后援。日军本次组织演出理由为“山东奥地民众慰问基金募集”,演出人是李少春。
上世纪四十年代,演出活动更加频繁,戏曲、新民歌唱大会、成立典庆、演讲报告等等,平度路上的这座大戏院成了老城区最热闹的地方。
1947年《青岛文艺》中部分影戏院的广告介绍
不久,“光陆大戏院”又改名为“新新大戏院”,虽然戏院名称几经更换,但其名号及影响力却丝毫未减。由于众多京剧大师和名家纷至沓来,这里被称为“华北第一大剧场”,名气仅次于上海的“天蟾大舞台”。
被称为“台湾梅兰芳”的京剧名旦顾正秋,1947年自行组团来青岛演出,在“新新大戏院”登台表演,轰动青岛。1997年,在她的《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一书中曾多次提到青岛,提到她的演出福地——“新新大戏院”(永安大戏院),称赞“青岛的观众们都是懂得听戏的主,他们极尊重演员”。
1948年,“新新大戏院”经理王子美因营业亏累无意进行,由各股东会议议决另行改组,增加股东变更商号名称为“永安大戏院”,经理改由柳宏林兼理负责经营一切业务。
也就是说,“永安大戏院”的名称,并不是开始就有的,而是自1948年方始开端。
1948年2月,青岛市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致青岛市商会呈函:
本会会员柳宏林以前新新大戏院另行改组变更商号名称改为永安大戏院继续营业祈准备案……
1952年8月19日、20日梅兰芳剧团永安大戏院献艺。
1952年8月,梅兰芳与姜妙香在青岛永安大戏院演出《贵妃醉酒》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京剧团成立后,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张少楼伉俪、张春秋、韩小楼、董春伯等在此演出了许多精彩剧目。1952年8月17日至9月11日,梅兰芳亲率梅兰芳剧团来青,在“永安大戏院”演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每天的演出都是一票难求。吕铭康先生称,1950年5月,程砚秋率团来此演出。尚小云也率团先后三次来此演出。1953年8月,马连良率实力雄厚的马连良剧团来此演出……
“永安大戏院”旧影
1954年10月25日,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成立大会在青岛永安大戏院隆重举行。海军青岛基地政委卢仁灿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正式成立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由此诞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安大戏院”曾改名“延安剧院”,直至八十年代恢复原名。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萌动,同样改变着岛城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增多起来的文化活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局限于样板戏多年的永安大戏院,也迎来了重新辉煌的时机,许多戏曲名家开始纷纷来此献艺。
1981年5月,北京风雷京剧团在“永安大戏院”连演九天。当时传统京剧恢复演出为时不长,这次演出轰动岛城、盛况空前。1982年8月底,北京的相声名角侯耀文、石富宽、姜昆、李文华、冯巩、刘伟等,在“永安大戏院”举办相声晚会,为喜爱传统相声的岛城市民带来欢笑。
永安大戏院影票
1965年永安大戏院收据
永安大戏院旧址
1994年,平度路22号的永安大戏院被拆除,它的寿命恰好定格在了七十年。不久,这里被改建成了青岛市文化馆,有着辉煌历史的大戏院宣告落幕。如果它还在的话,今年刚好一百年。
“四方剧院”改为“永安大戏院”
2020年,青岛演艺集团专门立项,位于人民二路的“四方剧院”经改造后更名为“永安大戏院”。岛城曾经最大的戏院再次恢复名称,却让老四方的一处特殊记忆所在,“四方剧院”的名字随之消失。
本文感谢吕铭康、贺伟、曲海波等老师的资料提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