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演艺之都”,“观演”的概念日益拓展。想看一出好戏,地标性的大剧场早已不是仅有的选择。焕发新生的老会馆、改造一新的旧厂房、人流如织的热商圈……星罗棋布的演艺新空间已经成为北京舞台上的独特风景。



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元旦至春节假期,160余台、500余场演出及活动在这里密集登台:在正乙祠戏楼,沉浸式昆曲大戏《天官赐福》新春唱响,寓意美好;在开心麻花A33剧场,大年初一到初七,《开心聊斋之三生·沉浸版》嬉笑怒骂,热演正酣;在三里屯和五棵松的爱乐汇艺术空间,商场里的音乐会闹中取静,别有风味——百花齐放的演艺新空间,正在以蓬勃的生命力为“大戏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注入更多时代内涵。

多元

丰富类型彰显城市底蕴

说一千道一万,何为“演艺新空间”?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贾新辉介绍,“演艺新空间是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在表演形式上突破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局限,在经营模式上融合多元消费场景,以较强的消费带动能力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前景和强劲动力,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东城、西城、朝阳、通州率先成为全市首批演艺新空间试点区,截至2024年,全市各区认定的演艺新空间已有79家。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和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联合评定首批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丰富多元的空间类型,首先展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厚重底蕴和引领地位。



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涵盖传统剧场、园区街区、文物古建等多种类型,其中,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北京喜剧院FUN空间活化利用了传统剧场的公共空间,在增加演出类型和场次的同时,为“打破第四堵墙”的观演体验做出了更多探索;77剧场、东方艺空间、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南阳共享际等园区街区改造空间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戏楼活化石”正乙祠戏楼、创建于明代的颜料会馆等文物古建融入当代城市的脉搏,不断推动“会馆有戏”特色品牌迸发活力。此外,幕幕剧场、中间艺术区亮出了业态融合的鲜明特色;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方庄文化艺术中心、国图艺术中心等综合性文化服务空间集多功能于一体,是区域中颇具影响力的一方文化“高地”……



浸润

优质资源回馈市民所需

相比于传统的大型剧场,布局分散、转向灵活的演艺新空间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中,在相当可观的程度上,这些新空间实现了多层次的供需匹配,“缓解了北京剧场和演艺资源分布集中的情况。”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张海君说。



人口密集的望京地区,一度因缺少剧场被不少居民诟病,曾有政协委员在北京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呼吁给予解决。2022年,在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落成亮相,昔年专注于商务会议会展的场地,被演艺资源一举盘活为好看好玩的网红地标。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内含A66环境剧场、游戏戏剧空间、Stage One音乐戏剧酒吧、开心麻花戏剧创排中心等多个空间,已上演互动式喜剧《偷心晚宴》、酒馆秀《芝加哥之夜》等多部口碑佳作,每年演出场次可达约800场,而随着演出一同到来的,还有餐饮、社交、拍照打卡等全包圆的消费体验。

“这几年,我们尝试把剧场像电影院一样开进商圈和社区,丰富‘吃喝玩乐’中‘乐’的选择。”开心麻花剧场院线副总经理王杨说。很快,2月14日,开心麻花的又一部新戏《窗前不止明月光》将在A66环境剧场长期驻演,由此衍生的舞台内外的丰富体验,将再次点亮望京的戏剧星空。



美育的种子,也随演艺新空间的“触角”飘向城市的更多角落,生根发芽。在位于五棵松万达广场的五棵松·爱乐汇艺术空间,北京交响乐团推出的“北交音乐空间”进驻此处的都市音乐厅,专业院团的琴声回响在人流熙攘的商场里,如一缕清泉拂去了喧嚣和浮躁。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介绍,“北交音乐空间”旨在打造一系列“小而美”的室内乐音乐会,把更便利、更舒适的演出送到市民中间。

正是因为这些演出,住在附近的观众刘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入坑”了古典音乐,“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在商场里听音乐会的那种新奇感。”刘女士说。得益于这处演艺新空间,她和女儿看音乐会不需要“舟车劳顿”地辗转于家和市中心的剧场之间,“演出就在家门口,周末散步的工夫就能走到,对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探索

先锋尝试引领行业风向

在向广向深推动演艺资源惠及市民的同时,演艺新空间也以先锋的姿态持续向上向前,探索行业风向。见证了一代代演员和观众成长的繁星戏剧村,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小剧场话剧“圣地”,昔年,《奋不顾身的爱情》更创下国内小剧场单轮演出192场的最多场次纪录与连演7个月的最长驻演纪录;坐落在前门地区青云胡同中的颜料会馆游客不少,北京演艺集团旗下9家院团携首部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沉浸式北京曲剧《京城拍卖会》等作品长期驻演,打开了一扇别样的了解老北京风土人情的窗口;77剧场是全景沉浸互动剧场“赵赶鹅”系列的“发祥地”,《大真探赵赶鹅》《大真探赵赶鹅2》连续两年驻场,口碑、票房均获佳绩。





与只演几场便告收官的传统演出相比,沉浸式驻场演出往往与演艺新空间深度绑定、互相成就,“更容易产生品牌效应。”77文创园运营总监潘鹏飞说。据他观察,叫好叫座的“赵赶鹅”成功让更多观众知道了这处藏身于美术馆后街的独特园区,餐饮消费被演出“红利”明显带动,昔日北京胶印厂的老厂房有了新生命。

衔接多元业态是演艺新空间重要的发展思路,吉祥大戏院无疑是这条赛道上的领跑者。2024年,吉祥大戏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翻番,超额完成预定任务指标,考虑到它所“藏身”的王府井商圈银泰in88大厦7层的特殊位置,这些成绩更显得来之不易。

“戏院在7层,引流是一个问题。”吉祥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说。怎样才能突破茧房、触及更多人群?富博洋多留了些神,在“老吉祥”留下的工商执照上花了心思。随着时代的数度变迁,1993年拆除的原吉祥戏院经营范围不仅囊括演出、咖啡厅、录像厅,还可以售卖服装鞋帽,于是,2021年吉祥大戏院重张后,围绕绵延不绝的戏曲基因和城市记忆,戏曲主题的咖啡饮品、演出闲暇的电影放映迅速落地,首家“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也进驻戏院前厅,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百年前,这家老北京内城第一座戏院名角云集,笑傲梨园;百年后,戏曲的灵感变换多样形态,与当代生活同行。



扶植

相关政策精准解决痛点

蓬勃发展的演艺新空间,始终离不开设计蓝图的规划支撑。2023年,《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要求“打造布局优化、功能复合的演艺空间”,各方聚焦“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近两年,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大力助推演艺新空间快速解决痛点,步入正轨。

眼下,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正在筹备即将上演的开年大戏、卡通舞台剧《海底小纵队在中国之远古大冒险》。观众或许很难想象,几年前,这方舞台还是肉制品厂的加工车间。2017年,台湖铺外路上的“双益发”拆下了肉制品厂的招牌,变身台湖演艺小镇首家以打造演艺生态为核心的专业化区级文创园。2023年,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内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正式开幕运营。

曾经,因涉及场地的规划性质、消防安全等合规性问题,对许多新空间来说,取得商演资质是卡脖子的堵点。“如果没有商演资质,剧场只能举办一些内部活动,也无法上线各大网络票务平台,必然不利于长远运营。”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办公室主任李欣说。《通州区台湖演艺小镇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点亮了流程畅行的绿灯,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从完成空间改造到通过通州区6个部门的联合验收拿下商演资质,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仅用时约3个月,此后,戏曲、儿童剧、非遗皮影等艺术资源迅速对接,2024年全年,两座剧场约150场演出已覆盖观众近6万人次。接下来,通州区将发布实施《北京市通州区演艺新空间评审认定及扶持办法(试行)》,继续鼓励培育演艺新空间、新业态,推进剧场群建设。

“要实现演艺新空间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设计。”在张海君看来,处于起步阶段的演艺新空间,尤其需要相关机构“帮助他们站稳脚跟,在扶上马后继续给予长线的资金、宣传等方面的倾斜,让演艺新空间真正感受到被重视,他们所展现的活力是‘演艺之都’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2025年,北京市区级演艺新空间预计将达到100家,张海君认为,为这些新空间找到独特的符号是一大关键,“就像提起爱乐汇,我们就会想到室内乐,提起吉祥大戏院,就是戏曲,如果演艺新空间都套用一个模子,就模糊了特点,这个过程要靠运营团队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同把脉问诊,长期关注。”

北京市首批演艺新空间名单

(按首字拼音排序)

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

北京喜剧院FUN空间

东方艺空间剧场

繁星戏剧村

方庄文化艺术中心

福浪 Livehouse

鼓楼西剧场

国图艺术中心

吉祥大戏院

开心麻花A33剧场

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

幕幕剧场

南锣剧场

南阳共享际

77剧场

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

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

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五棵松·爱乐汇艺术空间

颜料会馆

正乙祠戏楼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传承体验基地-博物馆

中间艺术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