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得以“守圈”。
千年戏曲撞上赛博狂欢,meme梗图与字幕竟成了年轻人的“戏曲启蒙”。一边是“毁经典”的争议,一边是破亿播放量的狂欢——这是文化传承的妥协,还是涅槃重生的开端?让我们走进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相爱相杀”,看戏曲如何在弹幕与算法中续写千年爱恨。
凌晨两点的手机屏幕泛着冷光,当你机械地滑动着B站首页,困得眼皮打架。突然一声“驸马犯罪你不能管!”的戏曲唱腔炸开,惊得人手一抖,手机差点砸脸上。定睛看去,屏幕里竟是一群摇头晃脑的柴犬和猫猫头,头顶翎子随节奏乱晃,字幕——还是双语——噼里啪啦往外蹦:“臣是百姓父母官!”“俺的江山由得俺!”满屏弹幕如烟花炸开:“呃……好歹传下来了”“豫剧加上字幕我的水平直超我奶!”
这位叫“Cheems开心果”的UP主,正用魔性表情包和字幕给百年老戏《铡美案》“整容”。 而2025年春晚,脱胎于《白蛇传》的小品《借伞》更将这种创新推向高潮——水袖与全息投影共舞,青衣唱腔混搭喜剧表演,许仙与白娘子的千年爱恨在虚实交错的舞台上重生。 然而,这场改编却掀起轩然大波。 节目以经典桥段“断桥借伞”为基底,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剧种串联,塞进小品喜剧框架,不同的白娘子、小青在舞台上的前世今生中穿梭。 当叶童与赵雅芝携经典旋律登场时,弹幕瞬间泪目: “DNA暴击! ”
春晚节目《借伞》再现电视剧《白娘子》经典桥段 ▐
可争议随之而来——有人痛批“毁经典”:“无厘头、硬演尬笑,戏曲融小品听得像天书!”也有人力挺创意:“四大剧种百花齐放,反串、跨界玩得飞起,这才是文化自信!”这场争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戏曲创新的现实困境:老观众执着于“原汁原味”,年轻人渴望“新鲜刺激”。一边,传统戏迷摇头直叹倒反天罡:“传统戏曲岂能沦为流量密码?”而另一边,年轻人用二创玩梗,UP主用AI剪辑戏腔神曲,连潮汕舞狮都换上电子狗内核,狮头随着机械关节精准舞动,弹幕狂欢:“老祖宗的审美加上赛博buff才是绝杀!”
今年春节,中国多地区都出现了赛博舞狮 ▐
如今,戏曲可以是戏台上的一声叹息,也可以是手机里的一帧猫猫头表情包;能承载数百年的悲欢离合,也能解构为15秒的即时快乐。当戏台的光延伸至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戏曲正褪去“博物馆古董”标签,成为唤起“基因觉醒”的文化信使。年轻人在“质疑我奶,理解我奶,成为我奶”的戏谑中,开始真正懂得了“咿呀”之美。
在短视频平台,戏曲正以最叛逆的姿态突围,越来越多的戏曲艺术家正在尝试新玩法。豫剧名家李树建在抖音上教唱豫剧,告诉年轻人“豫剧听力比英语简单”;京剧演员王珮瑜在B站开课,追求“颗粒感”的京剧行腔,在评论区秒变“戏曲补习班”;昆曲演员张军玩起了直播……从业者不再囿于戏台,而是将传统戏曲内容拆解成“美学盲盒”——一个眼神、一段念白,甚至一根发丝的颤动,都能被剪辑成爆款视频。
陈丽君、李云霄作品《我的大观园》,
从《新龙门客栈》开始 两位越剧演员正式迎来职业破圈 ▐
争议从未停歇,但创新已成洪流。 正如网友所言: “你可以骂《借伞》尬,但不能否认它让00后搜了十遍《白蛇传》。 ”当传统戏迷还在忧心“花里胡哨丢了魂”,年轻人已用二创数据为传统美学投票——戏曲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一副更潮的皮囊,在赛博江湖里续写千年爱恨。
“戏曲的本质就是娱乐,从古至今都是演给老百姓看的。”北京京剧院青年花旦演员王梦婷在采访中的这句话,似乎道出了年轻戏曲人的创新宣言。
七年前,王梦婷在抖音发布的戏曲化妆视频爆火:素颜贴上鬓发、勾画凤眼、戴上头面,七道工序变身明艳花旦。评论区炸出满屏惊叹:“真人版3D建模!”“这眼线够我学三年!”卸妆视频更成流量密码——油彩擦去时,弹幕刷屏:“请古代彩妆申遗!”年轻人从中发现顶级美妆黑科技:水纱勒头提眼角堪比AI换脸,贴片修出小V脸秒杀瘦脸针。美妆博主争相模仿“戏曲仿妆”,汉服娘将凤冠改造成发簪,漫展coser研究“刀马旦该配什么美瞳”。
青年花旦演员王梦婷登台前的妆发过程 ▐
“短视频让年轻人发现了新大陆。”王梦婷将京剧念白、指法拆解成“美学碎片”——“古人吵架用兰花指”“顶级眼技派”等网感标题搭配几十秒短视频,播放量轻松破万。她笑言:“京剧念白处理生活场景特别有趣,怎么谈恋爱、怼人、甩眼色,全是接地气的生活指南。”
在新编戏《惜·姣》中,她扮演的《水浒传》“恶妇”阎惜姣(《水浒传》原著中角色被命名为阎婆惜,戏曲版更名为阎惜姣)成为故事主体、夺回话语权,她以传统身段演绎现代女性的情感困境,颠覆传统《乌龙院》中的男性叙事。“传统程式不能丢,但情感逻辑要与当代共鸣。”
戏曲《惜·姣》剧照 ▐
在戏曲版《大宅门》中她饰演杨九红,将电视剧几十集的恩怨情仇浓缩成衣袂翻飞间的眉眼交锋、锣鼓点里的心理博弈,让荧幕经典在戏台重生。面对“讨好观众”的质疑,她坚定地说:“戏是演给谁看的,就要从谁的角度去考虑这个戏,流派、戏曲也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四大名旦若在世,也绝不会拒绝创新。”
几年前王梦婷与德云社、与歌手毛不易的跨界合作就引起过多番讨论,“传统戏曲一点儿也不保守,它可以跨界的内容非常多。没有上限下限,只看合不合理,我们跨得好不好。”有人担心跨界混搭会影响京剧演员的专业性,王梦婷却不认同这样的质疑,“戏曲是一个包容的综合性艺术。我作为京剧院的专业演员,当然首先是要把我的戏唱好,在台上、我的一亩三分地——做到我的专业水平,然后再去做其他事情,这绝不会影响我的专业性,反而能够丰富自己在舞台上各方面的能力,为我的表演注入新的生命力。”
全本《玉堂春》,王梦婷饰演“苏三”玉堂春 ▐
“现在短视频界的戏曲演员比戏台上还卷!”王梦婷笑着说。在新媒体与跨界合作的浪潮中,传统戏曲行业内展现出惊人的包容度。老艺术家们不仅不反对,还常常追着年轻人问“这个特效怎么加”,这种支持源于共同的焦虑与期待。作为“青年戏曲传播者”标签的持有者,王梦婷深知这份身份的重量。谈及未来,她无不向往,“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传统戏曲能够吸引万人空巷。”
王梦婷为了让京剧获取更多流量与关注,
也会积极地尝试转场换装、反差变装等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模式 ▐
从勾栏瓦舍到竖屏舞台,从檀板锣鼓到虚拟偶像,争议与掌声中,戏曲的边界被不断打破。
有人坚守“原汁原味”,有人高呼“破而后立”,而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梅兰芳先生编创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改革了传统旦角形象,增加舞台灯光效果,成为经典剧目;王梦婷的师祖荀慧生先生强调着“三化三感”(三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趣味化;三感:时代感 、真实感和幽默感),把梆子戏中“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概念带到了京剧里来,迫使“听戏”的老戏迷们把眼睁开,让不懂戏的观众能好奇地走到剧场里来。
虚拟歌手洛天依以一首《戏游九州》,
将戏曲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元素 ▐
真正的传统从未静止,它是一场绵延千年的创新实验。而今,当电子舞狮在潮汕祠堂昂首,当许仙与白娘子在春晚断桥相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炫目,更是文化基因的强悍生命力。
戏曲不必困于“正宗”的枷锁,它可以是一场脱口秀、一段鬼畜视频、一次元宇宙全息展演,古老艺术正以最潮的姿态,完成最虔诚的传承。 只要华夏儿女的血脉仍在跳动,这出唱了千年的戏,便永远会有新的幕布升起。
编辑:兰昕雨
撰文:四夕
排版:Julia
设计:姜黑勒久
图源:受访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