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磊正在更换接触网腕臂支撑。通讯员 刑石/摄
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郭增磊已经在七八米高的铁路接触网斜腕臂上站了20多分钟,他全神贯注地对接触网腕臂上的螺栓进行紧固检查,全然顾不上冻红的脸颊和冻僵的手指。
郭增磊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铁路局”)锦州供电段彰武供电车间的一名接触网工长,做好接触网设备的巡检维护、故障抢修,是郭增磊的首要职责。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工程的主构架,源源不断向电力机车输送电能。每年,郭增磊都要爬上爬下几千次,处理接触网腕臂支撑螺栓松动、隔离开关螺母力矩不足等各类问题。
进入冬季,东北地区气温降低,时有风雪,接触网覆冰和冻胀问题易发,稍有疏忽,就会引发弓网故障造成停电。特别是春运以来,出行人数增多、列车加开、车流加密,对于保障供电安全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郭增磊带领职工始终坚守在第一线,清冰除雪,及时观察汇报天气及接触网覆冰情况,为抢修做好准备,筑牢守护列车安全运行的坚实防线。
逐梦铁轨,磨练“飞檐走壁”真功夫
郭增磊从小就有个“铁路梦”。“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们村后面山包上能看见火车。小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经常能看到火车‘轰隆隆’开过去,可气派了。那时就想着,长大以后要是能开上火车该多好。”郭增磊回忆道。
2013年大学毕业后,郭增磊入职锦州供电段,成为一名接触网工。虽然没有开上火车,但也如愿加入了铁路大家庭。因在学校时成绩优异,刚开始,年轻气盛的郭增磊觉得接触网工的工作是“小菜一碟”,自己肯定轻松“拿下”。可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现场设备比书本上复杂得多。郭增磊车间管内的支柱是12.2米的钢筋混凝土支柱,共计16个孔,第一次上杆作业,他每登一步都非常艰难。郭增磊至今还记得,当时他扎好腰带走到支柱前,双手把着支柱边缘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心里发慌,手心出汗,双手双腿抖得像筛子一样。师傅在下面大声叮嘱着“手把牢靠、脚踏稳准”,郭增磊战战兢兢地继续攀爬,当爬到支柱顶,需要将安全带系在支柱上时,又遇到了腰带不受力、脚无法踩在相应孔内的问题。经过一遍一遍地反复操作,郭增磊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第一次作业。这次经历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份工作实操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为了攻克工作中的难题,郭增磊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他把书本上的电路图当作宝贝,对照着电路图反复拆解、组装设备。那些零部件的位置、特性,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同时,演练场成了他的“战场”,他每天都在那里反复练习爬杆和检修,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终于手脚不再发抖,从高空往下看时,自己也能保持镇定了。
后来,每次有作业任务,郭增磊总是冲在前面。老师傅传授的每一个小窍门、每一点注意事项,他都认真聆听、用心琢磨。顺利取得单独作业资格后,他又开始苦练作业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增磊练出了一身“飞檐走壁”的真功夫,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精准度也越来越高。
扎根现场,练就“火眼金睛”硬本领
2014年7月,大虎山站至双辽站间的大郑线进行全面电气化改造。郭增磊主动请缨,从第一处基坑开挖、第一根支柱组立,到设备精调试验,直至开通运营全程参与。
改造施工期间,他平均每天要攀爬15根支柱,对腕臂上的所有螺栓进行检查和紧固,工作强度之大、要求之高,是郭增磊从未体验过的。郭增磊深知,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能参与这样的改造施工,对自己来说是挑战,更是锻炼的好机会。连续几个月的高温作业,让郭增磊皮肤黑了一个度,整个人也瘦了一圈,但他却十分兴奋,说自己摸清了大郑线全线的设备型号和标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掌握全线设备的情况,施工期间,郭增磊每天随身携带车间管内设备的平面图纸,对照现场设备仔细核对。“我们每天顶着大太阳从早走到晚,能走好几万步。这活儿看着简单,但要特别仔细用心,得对照图纸一处一处查看、一点一点地测量。”郭增磊回忆道。在彰武站至泡子站区间徒步核图时,郭增磊发现饶阳河桥上的中心锚结与图纸不符。“一旦现场设备与图纸不符,不但会导致无法准确定位设备,还会引发更大的问题。”郭增磊立即上报了这一问题,主动联系施工单位,查找原因,并跟踪整改,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威胁设备安全的隐患。
自此之后,郭增磊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每一个设备、每一样零部件都像他的“老朋友”,随便拿出一个,他都能准确说出型号、安装方法以及检修标准。工友们开玩笑说他的眼睛就是“尺”,遇到不熟悉、不了解的设备,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让郭增磊拿出“尺子”量一量。有他在,总是能更好、更快地处理解决。
日常的积累与实践的锤炼,让郭增磊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彰武供电车间组建新工区,当时24岁的郭增磊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接触网二工区的工长。
薪火相传,培育供电尖兵新力量
当上工长后,郭增磊发现,他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变了。以前他专注自身,努力当一名优秀的“单兵”,如今还要当好带头人,会“带兵”、会“练兵”。
彰武供电车间接触网二工区有26人,其中23人是90后。在工作中,郭增磊发现大家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劲头也有高有低。由此,郭增磊便充当起了“老师”的角色,为每名职工“量体裁衣”。他根据日常工作表现,结合每名职工的技术薄弱点布置专属训练任务,进行“加码”培训。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基础薄弱的职工,他私下“开小灶”,带着大家不断巩固操作,直到技术过关为止。
不久,郭增磊的坚持初显成效,职工们更熟悉设备,业务能力提升,现场作业愈发自信娴熟,工区充满朝气。
走进接触网二工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双面小黑板,一面写着工作计划与作业重点,另一面画着电路图,还有设备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记录,这就是郭增磊搭建的“草根讲堂”。
为了能让职工自发自主地学习,郭增磊利用“草根课堂”的方式,鼓励大家将工作时的“小妙招”、遇到的典型问题、总结的经验方法等共同分享交流。“草根课堂”推出后,深受职工好评。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更加直观,也更便于理解,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表达能力。“许多职工从最初上台时的扭扭捏捏、不敢发言,逐渐变得自信大方、主动分享,班组内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整体实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郭增磊说。
如今,郭增磊这位优秀的“单兵”带出了一支优秀的队伍。包括他在内的多名职工在沈阳铁路局供电系统冬季接触网专业应急处置对抗赛、锦州供电段冬季班组应急对抗赛等竞赛中取得名次。郭增磊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工作上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尼红式青年标兵”“先进生产者”“优秀兼职教师”“新时代·沈铁榜样”等荣誉称号。这个年轻的工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班组”。
在郭增磊看来,从事供电工作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很重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要时刻绷紧‘安全弦’,不管是‘飞檐走壁’还是‘火眼金睛’,练好本领的本质都是为了安全服务。这样‘中国速度’才能跑得更快、行得更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