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审分数差了快20分,从‘稳了’沦为‘大修’。”
作为获得学位必须经历的一关,毕业论文不知何时起变成了“洪水猛兽”,盲审、答辩、抽检,每一道关卡都是通往学位之路上的重重大山。原本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的盲审、抽检,已延伸至本科毕业论文,各省份和高校对论文的评审工作也更加重视。任何一关被判定为“不合格”,心理与经济上的压力接踵而至。
然而,“存在问题论文”真的“存在问题”吗?学术成果的判定中,是否存在“被误伤”的现象?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位专家的博士毕业论文曾在盲审中被判定为“不合格”论文,经过个人申诉后,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重新评审。由于论文质量过硬,该论文还被评为学校当年优秀博士论文。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生效,其中的“学术复核”制度,让众多“被误伤”的大学生们,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保障学生的“话语权”
什么是“学术复核”?
新颁布的《学位法》中,在规范学位授予、保障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健全了学位授予争议的解决途径,提出:学位申请人对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对不受理学位申请、不授予其学位或者撤销其学位等行为不服的,可以进行复核解决。
其中,学术复核便是学位授予环节中学术评价异议的处理机制,旨在实质化解学位争议以维护学位申请人的正当权益。简单来说,学生对专家评阅、答辩、成果认定等过程中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术复核。
这一制度的提出,并非毫无缘由。《学位法》规定,学位申请人须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才可授予学位。实践中,通常通过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决议等一系列环节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论文水准与评分不匹配等“评议失当”现象仍会出现、不可避免。
盲审,可以说是论文最关键的一环。但盲审的主观性无法避免,一轮评分中,不同专家打分出现巨大分差的情况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某医科院校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第一次盲审时被盲审专家给了12分,作者第二次盲审时将关键词改为了神经系统肿瘤相关,最终盲审结果为94分。论文选题与专家研究方向“错配”,是影响评分的重要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姚荣表示,“在实践中有可能发生同行评审引发争议的状况,不同专家对于同一篇论文的意见可能截然相反,所以学术复核很有必要。”
论文抽检是学位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根据各学历层次论文抽检办法,虽然不同学历层次、学科门类的抽检评议要素各不相同,但论文判定方法基本一致:只要累计两位专家给出“不合格”的评议意见,该论文便为“存在问题论文”。
不过,当前论文抽检还存在学科匹配精度的问题,即被抽检论文很难精准匹配到同行。抽查论文的专家是否合适,意见是否合理,这些都可能存在分歧,如何遴选抽检专家委员会,还缺乏较为明确的规范性文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传毅教授指出,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论文,论文抽检有造成“误伤”的可能性。例如,同样是做车辆研究,有人做新能源电池,有人做无人驾驶,方向差异非常大,需要针对交叉学科制定专门的论文抽检办法。
学术复核制度的设立,意味着学位申请人可以对专家评阅或答辩结论说“不”。一方面可以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对其认为不公正的学术评审提供救济渠道;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约束评审专家的权力,间接要求评审专家认真对待评审工作、作出公正评审结论。而学生对于学术评价感到不满意而采取的申请和要求仲裁等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学术创新的作用。
“准学术复核制度”
在《学位法》公布之前,面对化解学位授予中学术评价争议的现实需求,部分高校自发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机制。尽管此类机制并未被明确界定为“学术复核”,但却承担着学术复核的功能,或可称之为“准学术复核制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授予暂行实施细则》里明确,对论文评阅意见或答辩委员会、分委员会的决议有异议的学位申请者,可向校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诉理由,并提交申诉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学位论文送审及评阅意见的处理办法》中规定,如果申请人和导师对1份评阅意见持有异议,可在接到评阅意见后的14日内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议。
还有许多高校,为保障学生的“话语权”做出了相应的尝试。
学位评价结果导致的法律纠纷并不罕见。2020年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35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位纠纷案件中,学生的败诉率达80%。而《学位法》中,“学术复核”的横空出世,为学位评价纠纷的处理提出了法律框架。
不过,保障学生权益不意味着学生有不加约束和限制的申诉权,大量申诉可能搅乱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活动秩序。《学位法》在学术机构的裁决权与学生的申诉权间作出了平衡,兼顾了各方利益,最大程度保证了学位授予的公平、公正和质量。
“相比法律制定,执法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新制度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背后必然要走过一条“摸黑过河”的路。也许它的完善还需要时间,但敢于探索、敢于开拓,已经是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