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实习生贺雅慧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值此历史性时刻,著名作家冯骥才推出新作《过年书》,以50篇深情文字与30余幅年俗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春节的千年记忆,探寻中国人最深沉的文化基因。这部作品不仅是春节申遗成功的献礼,更是一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百科全书”。
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春节申遗推荐者,冯骥才在申遗成功后第一时间编著了《过年书》。该书收录了冯骥才的《过年》《花脸》《春节八事》等50余篇关于春节的文章和采访,并配以30余张彩图,从春节回忆、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民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展望,全面阐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了解春节的入门读物,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绝佳读本。
“过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大的节日。每逢过年,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阳历换成阴历,平日里积攒的生活兴劲儿也会在这时全部释放出来。旧时,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炖一锅肉,备两瓶酒,请人用红纸写些吉祥话儿粘贴在门板上;姑娘们会买上三尺红头绳,小小子则会放一挂小钢鞭。对于含蓄又温厚的中国人来说,每一次过年,都是民族情感的一次总爆发与加深。”冯骥才在书中表示。
春节的成功申遗,标志着这一节日从“中国时间”升级为“世界时刻”。《过年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对内,它是唤醒文化自觉的“教科书”,通过详述贴福字、年夜饭等习俗的象征意义,解答“何以春节能凝聚14亿人”的密码;对外,它是一扇窗口,以生动故事打破文化隔阂,使全球读者进一步理解“团圆”“慈孝”等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