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从而继京剧、中国剪纸、二十四节气和太极拳等,成为中国第44个申遗成功的文化遗产。
正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宣布春节申遗成功的介绍词中所言,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所以至迟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将每年一月定为岁首起,正月初一就作为“新正”即每年的元旦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直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已改用公历的中国才将不再是“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也就是说,“春节”正式成为这一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的法定名称,距今不过111年历史。尽管如此,正月初一很早就和“春”结下不解之缘,先秦遗留、被作为《四书五经》之一传承至今的《春秋》,以鲁国视角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间242年的历史,全书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就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正月初一和“春”融为一体,这个2746年前的“春王正月”,可视作迄今被明确记载的,中国暨世界上第一个春节。“介绍词”指出,申遗成功的并非仅仅“春节”,而是以“过年”俗称概括的一系列传统活动,认为“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由此可见,“春节”的名字虽然年轻,但包含在“过年”定义下的春节文化遗产却不折不扣是源于古代中国、经历数千年积淀的丰富宝藏,由中国出面申遗,可谓名实俱符,顺理成章。
就像对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样,人们对春节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也经历了螺旋起伏的过程。一衣带水的日本曾沿袭中国农历千年之久,却在明治维新后于明治三十一年(公元1898年)废除农历,明治四十三年(公元1910年)将春节和公历元旦合二为一,朝鲜、韩国、越南等同样从中国先后引进农历和“过年”习俗的国家,也曾分别在长短不等的一段时间里远离了“过年”习俗。甚至,“过年”的发源地中国,也曾在20世纪初改用公历的最初两年,试图彻底铲除“过年”旧俗,甚至为此颁发禁令。说到底,这些在今天看来令人费解的做法,出发点是当时人们对“现代化”的片面认知,在急于摆脱落后的情绪驱使下,错误地将本是文化瑰宝的春节习俗,和另一些确实应该扬弃的旧俗不加辨析地一概抛弃。
所幸中国和世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认知的错误,开始越来越充分理解了春节和“过年”习俗的真正价值。如今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早有“过年”习俗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年味”和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概念本身正不可阻挡地回归,而在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等世界更多地方,原本对“过年”概念较陌生的地方也开始涌现“年味”,一些华裔较多的外国城市,春节前后当地商家会隆重举行“春节特别活动”,政要甚至一国领导人会穿上中国传统服装、操着生硬的汉语拜年,华裔举办的“花车巡游”等新年活动,也会看到许多特意赶来助兴的其他族裔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团队。每逢此时此刻,我们都能真切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个中三味,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由中国出面为新年和“过年”申遗的必要性、重要性。
然而,随着“过年”作为宝贵文化遗产,其价值正迅速为世界所认知和肯定,另一些同样有悠久“过年”习俗的民族也开始“发声”,个别国家曾尝试抢先为春节申遗,而在华裔和这些族裔都为少数民族的美国、加拿大等地,后者则不断以“并非只有中国人才过春节”、“把春节叫做‘中国年’不妥”为由,迫使当地各级政府、政要出于“政治正确”的心态,不得不将叫惯了的“中国年”改称“月亮年”之类。
“过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认同这项传统习俗的所有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从这个意义讲,中国人并不介意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这个欢乐的节日,分享“过年”的幸福感,也并不一定强求所有外国人都必须管春节叫“中国年”。我们为春节和“过年”申遗,当然绝非出自如此狭隘的目的。
然而无论如何,春节源起中国是客观事实,正如“介绍词”所准确指出的,春节并非仅仅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第一天,更是围绕“新正”所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如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等公共庆典,又如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等家族和家庭活动,所有这一切,追根溯源都起源于古代中国,兵随着时代发展和地域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对中国申遗的接受,意味着对这一“中国版”春节暨“过年”文化源起客观实施的“背书”认同。不仅如此,将“中国年”改称“月亮年”之类仅为回避“中国起源”而刻意作出的解读,事实上更乏科学性——众所周知,春节的“正日子”是农历大年初一,而中国的农历是既看日相、也看月相的阴阳历,而非如回历那样仅看月相的太阴历,“月亮年”云云,反倒是对春节概念的误读和误解。
由此可见,由中国出面为春节和“过年”申遗,在春节“世界化”提速的今天,有着积极和深刻的意义:作为“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和春节、“过年”文化遗产的母国,我们在这一进程中未必强求每一个过春节的外国人都管它叫“中国年”,但我们有义务告诉他们准确的相关溯源、定义和内涵,因为作为全人类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春节既是“中国年”,也是“世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