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确诊人数正以迅猛的势头攀升,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21年5月,我国开展了首个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73992名6至16岁的在校学生中,ADHD的患病率为6.4%,这意味着,每5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3个患有ADHD。按照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ADHD是儿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日常行为过于活跃、容易冲动等。这种病在民间通常被称为“多动症”,但这也只是ADHD的一种症状而已。
成年ADHD患者的症状和儿童ADHD有所不同,更容易被忽视。ADHD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组织和规划能力差、冲动行为、工作记忆缺陷、情绪调节困难和自我监控能力弱。这些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还对他们的社交和日常生活带来挑战。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ADHD仍然被广泛低估和漏诊。确诊患者中接受完整、正规治疗的人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被误诊为焦虑症或抑郁症。
关于ADHD的成因目前并没有明确结论。有些人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学校和教育系统,也有人认为是社交媒体兴起加剧了这一问题。随着关于ADHD的讨论增加,也有人质疑这不过是一些人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除了ADHD,在神经多样性谱系上,神经发育类障碍还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阅读障碍(Dyslexia)、计算障碍(Dyscalculia)、运动障碍(Dyspraxia)。这些神经障碍的确会带来很多生活不便,但并不意味着有这些问题的人群就是低等的“残次品”。他们需要被理解和善待。
来自加拿大的瑞安·济慈(Ryan Keats)22岁时被确诊为ADHD,此后他开始记录自己的问题与感悟,想象出一只和自己有同样困扰的小恐龙“迪诺”。他以小恐龙为主角创作了一系列四格漫画,用幽默对话和自白描述了ADHD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这些记录了自己从患病到治愈全过程的漫画被集结成书:《真的不用成为很好的大人 守护你稀奇古怪的可爱》。
这本书帮助普通读者更了解ADHD人群,也让正在困扰中的患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济慈表示“没有人应该孤独地挣扎”,他希望能温暖更多同行者。本文是心理咨询师蔡尖尖为本书所写的书评,经出版方授权刊发。
《真的不用成为很好的大人 守护你稀奇古怪的可爱》,[加]瑞安·济慈 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目上花开,2024年12月。
还好,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成为一名心理工作者的感觉,有时很像好奇的孩子掀开了戏台中途换场的幕布,窥探到一个不同的世界:那些在常规生活场景中认真饰演着正常角色的人,勤恳好学的学生,敬业上进的职场人,温柔体贴的恋人,慈爱护犊的父母……在特定安全的条件下,放下剧本,吐露与表象相左的内心世界,担忧被外界发现自己其实存在各种程度上的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不同于其他身体疾病,有确定的诊疗方案和痊愈进程。很多人在没找到组织,没有确诊,也没有应对方法之前,难以跟自己和解,在虚空的折磨内耗里先度过了一段漫长时间,形成痼疾。
一位来访者坦陈,十几年前的一天,当他烦躁得无法自控,自己用圆珠笔把食指指腹戳了个洞,痊愈后留下一个带着色块的疤痕。此后每当遭遇压力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关在洗手间里,或抠或咬地让那块疤痕一次次被翻开。严重的时候甚至鲜血淋漓,然后长舒一口气,再娴熟地消毒贴上创可贴,走出去处理问题。
他既紧张又释然地问:“我是不是有病?这……肯定是病吧,可我不太想矫正这个习惯。”因为这是他认为能找到的、最有效安抚自己的方法。他说:“很久以前看过《黑客帝国》,电影里最让我背部发毛的场景,是尼奥(Neo)在那个培育皿里被母体的机器人检测为不合格,断开所有供养的管子,把他当一个废品冲入下水道。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噩梦原型。”
这是我听过神经多样性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具象心理描述。
幸好,现实世界中我们并不是被标准化生产计件的产品,在制作时期不符合标准就直接报废销毁。人群中的神经多样性各有优势。神经多样性代表着对人类自然差异和心理复杂性的客观描述。没有定义孰好孰坏,也没有用有色眼镜渲染病耻感。
大胆谈论自己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分享心得体会,在这个奖励鲜活个体的时代浪潮里,也有机会成为人群中闪耀的一员。
图片来源:《真的不用成为很好的大人 守护你稀奇古怪的可爱》
看见,内在共鸣和外在回响
这些年,身边向我求助儿童ADHD诊疗资源和途径的朋友明显上升,也有在网上自行诊断的成年人。当人们试图了解这个病情,首先会遭遇一大堆费解的专业名词。
在这里我先用比喻简单介绍一下ADHD的状态:想象一下,当你需要开车上路,从当前位置到达目的地耗时一个小时,你应该怎么办,要注意哪些问题?首先要保持专注,四肢配合要协调,该停下就踩刹车,该加速就踩油门,同时你还要警惕路况,预判会出现的意外,最后顺利抵达。但记住,这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路后,ADHD患者的内心活动可能是这样的:看到一只漂亮的金毛狗狗……嗯?怎么顺拐着进了这条路?错了错了,重新导航。交警刚才的手势是让我做什么来着?会不会被扣分?这条路怎么这么难开,这里的车怎么乱停?生气。怎么又开进了单行道?应该怎么出去?重新导航……一小时的车程,怎么能开成了三个小时?我真是误事又没用……
他们经常偏航又重新导航,感到非常沮丧,所以不难理解他们通常会伴随着焦虑和暴脾气。
理想状态下,大脑在工作时像一个指挥官,当它有条不紊地调用、储存、处理信息,控制行为时,就能圆满完成各项事务。这就是大脑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辅助它的每一个职能部门也有专业的名称,比如保持专注(Sustained Attention),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情绪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等。
显然ADHD患者的执行功能中一些职能部门特别拖后腿,指挥官变成了瘸腿的将军,以至于看起来简单的项目推进,总是遭遇各种大大小小的阻力、消耗。
很多小时候上课坐不住,调皮捣蛋,成绩不好的人,可能很多年后才得知,自己的情况并非个例。长大后每天的挣扎、倦怠、焦虑、情绪失控、自我否定……其实都和小时候的情况有关。当他们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常常会一瞬间如释重负,看见了自己。
当被确诊、找到同类互助组织,他们就能被看见,被理解,也就很容易松弛下来。这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精神支持。就像一本心理科普漫画《真的不用成为很好的大人 守护你稀奇古怪的可爱》的作者所说,确诊ADHD并不能改变他的人格,但却完全改变了他对自己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开始走在被看见和看见他人的路上。
就算没有神经障碍,了解自己,换个方式和自己相处,建立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也是很不错的体验。
图片来源:《真的不用成为很好的大人 守护你稀奇古怪的可爱》
“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
在常规思维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只需要三个步骤,中间架着现成的“方法”这道梁。但对ADHD患者来说,就如同面对“大象如何放进冰箱”的问题一样,捷径反而可能导向最多的弯路。善于提供总结方法的人工智能讲得头头是道,教人克服神经障碍。但真实情况常常出乎意料,很多人尝试过各种方法后越来越失望。
因为ADHD患者的特质,使他们很难遵循常规意义上的成功路线,他们需要开上另一条道路,坚持“偏航”开向未知的目的地。这一路的“燃料”常常是一腔孤勇。毕竟人不是活在真空中,很多ADHD患者难以被身边的家人、朋友接纳,只能独自面对一切。
但凡事总有两面性,ADHD患者的缺点,换个地方也会变成优点。比如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在一件事情上长期专注,反而能迅速切换任务。再比如他们天马行空的跳跃思维对创意类工作也大有益处。?
先理解,再治疗。只有真的理解、接纳了ADHD的特质,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治疗,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在看似没有前路的地方,凭借自身一点一点舒展、清晰、改进,在一次次失败和突破后,改变才会真正发生。世界从来不完美,缺失的拼图也可以是独特的艺术品。
撰文/蔡尖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荷花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