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迩言
编辑 | 志豪
2025年开年,车圈人事巨震愈演愈烈。
就在今天,德系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确认,将开除其首席财务官(CFO)和销售总监,而这一决定是在保时捷全球销量下滑、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背景下做出的。
而这一措施,将开年车圈高管换防的火烧得更旺了。
两天前,广汽官宣,原董事长曾庆洪到龄退休,原总经理冯兴亚接棒。
▲冯兴亚(图右)接替曾庆洪(图左)担任广汽董事长
同期,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也宣布了一系列人员调整措施,重新任命Jeep、标致等品牌负责人,新任CEO的任命也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
自2024年11月起至2025年2月,车圈持续上演人事大挪移,无论是国有车企、在华合资车企、新势力、亦或是海外车企集团,都掀起了高管换防风暴。
据车东西不完全统计,共有19家车企、4家供应链企业高管变动,涉及322人,其中现代人员调整数量占据74%。
值得注意的是,9大车企及品牌CEO被换,包括哪吒、Stellantis、保时捷(日本)和现代及旗下多品牌。
此外,4大国有车企高管岗位调整,原广汽总经理冯兴亚升任董事长,原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履新,李胜接棒吴碧磊掌舵一汽解放,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接替王晓秋担任智己董事长。
▲原一汽解放总经理李胜升任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
如此境况,难免让人感叹“铁打的车企,流水的高管”。而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人事变动的背后,原因都极为相似,都在持续经受转型的寒冬。
一、2025车圈首场人事风暴 五大趋势突出
在如此密集的人员调整过程中,2025年开年全球车市呈现出五大趋势:
其一,老牌国企“少壮派”高管扛起大旗,自主反补合资。
▲近3个月国有车企人事变动情况
其二,新势力高管流失相对稳定,聚光灯前出现新面孔。
▲近3个月新势力车企人事变动情况
其三,合资车企华人带队,誓要拿回中国市场。
▲近3个月在华合资车企人事变动情况
其四,海外豪华品牌遇冷,财务、销售团队大换血。
▲近3个月海外车企人事变动情况
▲近3个月车圈供应链企业人事变动情况
二、4大国有车企人事调整 广汽级别高一汽最激烈
具体来看,刚开年,广汽、长安、一汽、上汽等国有车企就进行了大批高管岗位调整。其中,一汽高管换防最为剧烈。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去年12月底,一汽集团就开始大规模人事调整,根据当时网络上流传出的公示名单及公开报道,此次变动或包含32名高管,涉及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解放、一汽红旗等公司。
而据界面新闻报道,1月中旬,一汽大众再现大规模人事变动,涉及各品牌营销、市场及各战区近30位中层经理干部。
▲一汽大众门店
援引界面新闻消息,有一汽大众内部人士透露,如此规模的人事变动在一汽集团内部相当少见。中国一汽或完成最近两年来动作最大的人事调整。
而上一次大规模调整是在2023年10月,25位高管职权发生变更,覆盖红旗品牌、奔腾品牌、一汽奥迪、一汽大众与集团职能部门。
除了一汽在人事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外,广汽、上汽、长安等国有车企也实现高管团队革新。
▲近3个月国有车企人事变动情况
通过车东西对部分高管背景的一些摸排,2025年初国有车企的人员调动呈现出3大特点:
1、一把手亲自带队合资、新势力
日前,中国最大汽车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宣布了人事大调整,引发行业强烈关注。
其中,曾在东风公司神龙汽车力挽狂澜的陈彬,在调任一汽集团担任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职务五个多月后,被集团委派去合资指挥作战,兼任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及党委书记、一汽奥迪董事长,挑起一汽大众及一汽奥迪的重担。
▲一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彬(左一)
这是中国一汽集团常委班子成员首次亲自到一线挂帅合资公司总经理。
综合业内多个信源,陈彬被委以重任后,就步履不停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去年12月31日,陈彬亲自策划了3000名员工参与的一汽大众思想动员交流会,一汽-大众所有的经理和经理以上人员全部到位。
刚过年关,陈彬又在1月6日召开了经销商年会,会议整整持续10个小时。
▲陈彬参加大众品牌经销商年会
陈彬在现场还进行了70分钟的演讲,时长超过会议流程的预计时间将近一倍,来为品牌经销商打气。
▲陈彬召开2025大众品牌经销商年会
而也有报道指出,在陈彬就任一汽大众前,曾走访30余家一汽大众经销商集团。
一汽派一把手亲自上阵,反映出一汽集团对曾作为其“利润奶牛”的一汽大众之重视。
2024年,一汽大众累计完成终端销售整车165.9万辆(含奥迪进口车),虽然仍是国内合资车企销量第一和国内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但是同比跌13%,无缘完成2024年初定下的190~200万辆销量目标,并且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集团汽车销量下滑。
对此,陈彬临危受命,一汽集团锐意改革的决心也尤为突出。
一把手接任重要品牌的相似案例也在上汽中出现,去年12月上旬,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接替王晓秋出任智己汽车董事长一职。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兼任智己汽车董事长
2024年上汽实现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20.07%,仅完成2024年全年545万辆销量目标的74%。
而在上汽各业务板块中,仅有销量基数较小的智己汽车,实现了年销同比猛增。
上汽大众销量同比下滑5.51%至114.8万辆;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滑56.54%至43.5万辆;上汽通用五菱销量下滑4.49%至134万辆;上汽乘用车分公司销量同比下滑28.3%至70.7万辆;智己汽车销量达6.55万辆,同比增长71.24%。
这也证明自主新能源汽车对于上汽的重要性,智己改革,贾健旭就位,也代表了上汽加速自主、补齐短板的决心。
2、70后挂帅 少壮派扛大旗
广汽、长安、一汽、上汽等车企多起人员调整案例中,最高管理层年轻化趋势体现的愈发明显。
一汽集团中,出生于1976年的陈彬,现年49岁,是一汽集团目前最年轻的副总,在此次调动中挑起一汽大众大梁。
升任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吴迎凯也是75后,而一汽解放新任董事长李胜出生于1976年,今年也才49岁。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吴迎凯
而除了一汽高管呈现年轻化外,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今年也才47岁,是上汽集团史上最年轻的总裁。
除此之外,长安汽车目前的六位副总裁王辉、张法涛、邓承浩、李名才、王孝飞、贺刚都是80后,新晋副总裁贺刚今年更是才40岁。
▲长安集团深蓝汽车CEO邓承浩
领导团队的年轻化,为国有车企注入了新鲜血液,彰显了车企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上的前瞻性和魄力。
而这也意味着传统车企集团正在加码向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同时释放出有望迎来重要战略调整的信号。
3、老牌国企重点补课营销、智能化
老牌国企持续打造领导团队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对现有领导团体能力的补足,而这也大多聚焦到两个层面:营销和智能化。
例如,长安集团新晋副总裁贺刚,就是长安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领军人物。
▲长安集团新晋副总裁贺刚
他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智能座舱等赛道。贺刚曾先后在梧桐车联担任梧桐车联高级执行副总裁、CEO一职,全权负责梧桐车联的企业管理和业务开展。
而贺刚在履新副总裁后,凭借其在智能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接手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的相关工作,为长安汽车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汽开年在智能化角度扩充领导团队,上汽则在营销角度进行调整。
去年12月9日,原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与传播总经理周钘对外官宣,已调任上汽集团名爵品牌(MG)事业部总经理。此前周钘在五菱负责营销与传播工作,在周钘其任职上汽通用五菱期间,上汽通用五菱2020-2023年历年销量均在140万辆以上,其中五菱宏光MINI EV连续成为中国汽车销量冠军。
▲上汽集团名爵品牌(MG)事业部总经理周钘
整体上看,国有企业人员调动倾向于两大方向,既注重提高领导队伍中的智能化背景,又挖掘领导团队中的营销人才,这也进一步符合国企转型的节奏。
三、新势力高管流失相对稳定 车圈智驾大牛出走
相比多家国有车企开年换防密集,新势力车企高管变动相对较少,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类是车企/供应链智驾大牛的辞职创业,一类则是主要话事人走向台前。
1、小米理想华为地平线智驾大牛创业
2024年,车圈人“围攻”具身智能的实际案例越来越多。而最近3个月,这些从车圈/供应链走出的智驾大佬们纷纷成立机器人公司。
▲近3个月车圈供应链企业人事变动情况
今年1月,由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理想前智驾产品总监赵哲伦等成立的智能机器人创企——维他动力,完成亿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
▲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图中)、理想前智驾产品总监赵哲伦(图右)
同时据晚点LatePost称,地平线副总裁兼智能汽车事业部总裁张玉峰或将离职创业。
去年12月,据36氪报道,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已经离职,并于今年9月创立新公司——北京阿米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11月,前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及华为天才少年丁文超共同创业它石智航,剑指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
车圈智驾大牛们纷纷离职创业,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这些大牛眼中智驾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而具身智能有望成为新风口。
2、哪吒董事长走向台前 蔚来子品牌CEO亮相
新势力车企中人员调整除了离职的车企高管外,有话事人走到台前,而随着新势力子品牌的推出,品牌一把手就位,车圈迎来新面孔。
▲近3个月新势力车企人事变动情况
12月初,哪吒汽车官宣,张勇已不再担任CEO,转任公司顾问,由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兼任CEO。紧接着,方运舟发布全员信 ,宣布将通过优化重组,实现组织扁平高效、精简中后台、削减行政成本,推动年轻化。
▲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方运舟
不过,哪吒汽车要从低谷中爬起来并非易事,自去年10月起,哪吒汽车已经连续4个月未公布销量,而今年1月,北京哲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法定代表人方运舟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不得实施高消费。
哪吒汽车重振旗鼓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而在蔚来成立十周年之际,随着蔚来第三品牌firefly萤火虫正式亮相,品牌CEO金舸也一同走入人们的视野。
▲萤火虫品牌CEO金舸
金舸已经持续深耕汽车行业近20余年,技术出身的他,有着深厚的汽车全栈研发与品牌管理经验。
在上汽集团工作的十余年间,他主导过别克威朗,GL8,凯迪拉克CT5等整车的研发,覆盖小车、紧凑型、MPV和豪华车产品,并拥有丰富海外产品及市场管理经验。
据业内消息称,这是金舸首次从0-1主理一个全新的品牌,面对firefly萤火虫一发布就招致外界对新车外观的吐槽,金舸则积极改变营销方式,通过在脱口秀舞台“自黑”、直播间答疑等操作减轻了新品牌面临的舆论危机。
无论是哪吒董事长方运舟出任CEO,还是蔚来副总裁金舸挑起萤火虫大梁,都反映出新势力车企积极变革的决心。
三、保时捷开除销售总监!欧美日韩车企换血263人
国内车市人员变动频发,外资汽车品牌高层巨震也愈演愈烈。
▲近3个月海外车企部分人事变动情况
1、现代“换血”239名高管 规模堪称同期车企全球之最
最近3个月内,现代汽车接连两轮推进高管大换血,在同期已公开的车企人员变动中,现代汽车人员调整规模涉及239人,数量堪称全球之最。
去年11月中旬,现代汽车任命1名副董事长和4名总裁。
来到去年12月上旬,现代汽车公布了239名高管晋升名单,除了先前公布的5名,还包括16名执行副总裁、37名高级副总裁和181名副总裁,晋升规模相当可观。
▲现代汽车首位非韩国籍CEO何塞·穆尼奥斯
如果是第一轮是侧重对于一把手进行调整,第二轮现代汽车超两百名高管晋升,则更多侧重对于提拔金融专家,使其担任关键职位,为不确定的商业环境做好准备。
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在2024年总销量略降1%至723万辆之后,它们力求在2025年将全球总销量提高2%,达到739万辆。
▲现代汽车集团大楼
对此,现代汽车提拔了大批金融人才,如现代汽车计划与财务部门负责人李承祖晋升为执行副总裁;现代汽车投资者关系主管Koo Za-yong也晋升为执行副总裁。
此外,多起核心业务的负责人也得到了晋升,包括现代氢和燃料电池工程设计组长、机器人智能软件组组长、电气化能源解决方案技术部门负责人等,充分证明了现代汽车对改善财务状况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汽车集团这次重大变动中,新晋高管团队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韩国当地媒体指出,现代汽车集团表示,从2020年至今,现代汽车新任高管中40岁左右的人员占比从21%提升至41%,尤其是科技领域,在2024年底这次调整中,64%的新任高管年龄在40多岁。
女性高管的数量也从去年的 4 名增加到 11 名,几乎是去年的三倍。
一系列人事变动显示出集团对高层管理团队的不断优化与加强。
2、日产5名高管易位 63人的董事会还要再缩减
与本田整合告吹的日产汽车也在持续经历人事巨震。
今年1月1日起,日产汽车管理层5位高管易位,其中包括,日产前首席财务官马智欣出任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将主要负责制定符合中国市场的长期战略,并提升本地的运营。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
同时,现任日产北美管理委员会主席Jeremie Papin,未来将接任CFO一职,并直接汇报给社长兼CEO内田诚。
此外,日产汽车董事会管理结构也在进行调整,目前63人的董事体制也将在4月缩减。
除了日产汽车高层管理结构在调整外,据共同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日产汽车此前计划裁掉全球约9000名员工,也要在日本本土员工“动刀”。
并且在其主要市场美国,日产也推进了裁员、减产计划。有媒体指出,日产汽车计划今年在其主要市场美国削减生产部门的员工人数,规模接近2000人。此外日产也缩小美国的两座工厂的生产规模,将美国的整体产量削减约25%。
日产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进一步简化管理层级,加快决策推进,制定出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灵活多变的市场战略,但日产能否在短期内实现复苏,仍有待观察。
3、丰田入华60余年 首位华人总经理带队
同样在刚开年就换帅的还有丰田汽车,根据公开报道,雷克萨斯中国的执行副总经理李晖于1月21日起,升任丰田中国总经理。
▲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
他也由此成为丰田中国的第一位华人总经理,打破了丰田几十年的惯例,这一措施在丰田本地化转型中极具突破性。
此外,广汽丰田总经理藤原宽行,已调任至一汽丰田,任总经理一职。丰田在常熟的智能电动车技术研发公司IEM副总经理王君华也将加入一汽丰田。
▲一汽丰田总经理藤原宽行
日系车企密集变阵的背后是其在中国市场全面溃败。
据悉,本田中国2024年的销量为85.2万台,同比减少30.9%。同年日产中国销量为69.66万辆,同比减少12.2%,丰田中国销量为177.6万辆,同比减少6.9%。
三巨头的销售额均连续三年低于上年,且三家销量总和都不敌比亚迪,比亚迪全年销量超过427万辆,同比增长41.1%。
而据韩国媒体《Newspim》指出,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陷入溃败,主要原因是未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4、奔驰13年“中国通”退休 6旬老将荣退董事会焕新
除了日产车企集团掀起人员换防,奔驰、保时捷、特斯拉等欧美豪华品牌也被曝光换帅的消息。
去年12月,奔驰官宣大中华区业务的董事会成员唐仕凯将按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正式退休,并将从2025年2月1日起履新中国事务特命代表。
▲奔驰大中华区业务前董事会成员唐仕凯
唐仕凯称得上是奔驰中国的功勋掌门人,今年他已经65岁,今年也是其在奔驰大中华区工作的第13个年头。
在中国的13年间,唐仕凯领导奔驰中国销量直接翻了三倍。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曾这样评价唐仕凯:“代表了我们在中国市场所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
而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奔驰现任产品策略及规划负责人佟欧福将在2月1日,接任唐仕凯,担任董事会成员。他是车辆开发中的重要人物,在他的领导下,梅赛德斯-奔驰集团顺利规划出了直至2030年代的整个未来车型阵容。
▲奔驰大中华区业务董事会成员佟欧福
同样将在2025年合同期满离开奔驰的还有负责人事的柯莱森、负责诚信经营的白韵格,这两位都是已经年过六旬的老将。
而大陆集团首席财务官奥拉夫·施克也将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离职,并于次日加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担任核心管理委员会成员,接替白韵格,担任奔驰诚信、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人。
整体上看,奔驰集团董事会焕新呈现年轻化趋势,这将持续贯彻推进奔驰的变革转型。
去年,奔驰全球销量为198万辆,同比下降3%,最重要的中国市场跌幅达到7%,向中国客户交付了71.4万辆新车,在国产品牌冲击高端的背景下,奔驰品牌在华“道阻且难”。
5、保时捷暴跌销售财务担责 “断腕”也要赢回中国
除了提前终止首席财务官、销售总监的合同外,失意中国市场的豪华品牌保时捷近期也官宣了多项重要任命。
2024年保时捷中国区销量暴跌28%,交付量跌到5.69万辆,成为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
对此,保时捷官方持续调整在华架构,今年1月1日起,尉岚峰正式担任保时捷中国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
李楠出任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新设立的技术部还兼具本地采购与质量保证职能,统筹保时捷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向保时捷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励驰直接汇报。
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技术人才,用潘励驰的话来说,“李楠对市场的洞察和专业能力,能在车辆互联和智驾等方面加速保时捷的产品升级”。
而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也刚上任布局,于去年9月上任迄今,积极引领转型,其上阵一来就大刀阔斧进行渠道改革。
▲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
潘励驰给德国总部提交的目标是,到2026年12月31日之前,经销商规模从目前的150家降低至100家左右,相当于保时捷现有渠道需要“瘦身”三分之一。
6、特斯拉高管流失再起 上海工厂厂长跳槽
而去年上半年持续经历高管流失、财源的特斯拉,在年底也传出上海工厂一把手离职的消息。
特斯拉前制造副总裁、上海工厂前厂长宋钢,入职远景能源,而特斯拉上海工厂厂长一职由汽车与零件质量高级总监费文进接任。
▲特斯拉前制造副总裁、上海工厂前厂长宋钢
当前,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已经发售,展车也已到店,生产任务不算轻松。
而据晚点报道称,特斯拉还在筹备一款6座版 Model Y,预计在今年Q4交付,这也说明即使特斯拉上海工厂一把手离职,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结语:车企刀口向内备战2025年
就在2025蛇年开年,19家车企爆发了超300起高管易位事件,事件之纷杂、时间之紧密,也体现了整个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家车企都在经历转型寒冬。合资销量不振,本土传统车企转型缓慢,新势力车企洗牌加剧,不少车企开启自救模式,刀口向内调整对组织架构,以便应对全新一年更卷的车市。
不过,更换高管到底能否起到效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