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 ·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首联:“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立春日的清晨,忽然看到林间亭子周围被积雪覆盖,那雪花如同瑶台仙境中的仙花一样,在四处绽放。这里的“瑶华”指的是玉白色的花,此处借指雪花,形容雪花之美。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对这场雪的惊喜之情。

颔联:“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这两句说明今年是迎接新季节的开始,昨夜雪花便伴随着春天的气息一同归来。这里的“迎气”是古代用以迎接四季、祈求丰年的仪式,此处特指迎接春天的到来。“始”和“回”两个字,寄托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热切期盼。

颈联:“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窗前竹子如玉般润朗光滑,院落里的梅花则繁花似锦。这里的“玉润”形容竹子如宝玉一样润朗光滑,“花繁”则形容梅花盛开之状。这两个句子使用了倒装手法,强调了白雪的晶莹剔透与洁白无瑕,同时也展现了春天到来后万物复苏的景象。

尾联:“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这两句提到东郊斋戒祭祀的地方,应该能看到五方之神的到来。这里的“五神”指的是五方之神,即东方之神勾芒、南方之神祝融、中央之神后土、西方之神蓐收、北方之神玄冥,亦称五行之神。诗人以斋祭五神来呼应开头,寓意雪后新春将是一个丰收之年。



三月三日申王园亭宴集 唐 · 张九龄

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

飞阁凌芳树,华池落䌽云。

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

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

首联:“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诗人以稽亭的往事和睢苑的传闻作为引子,表达了对申王园亭宴集的期待和赞美。稽亭和睢苑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园林,诗人用它们来衬托申王园亭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宴集的规模和盛况。

颔联:“飞阁凌芳树,华池落云。”这两句描绘了申王园亭的壮丽景色。飞阁高耸入云,凌驾于芳树之上;华池碧波荡漾,倒映着天上的云彩。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将园亭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这两句描写了宴集上的欢乐场景。人们坐在草地上,举杯畅饮,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而鸟儿也似乎被宴集的欢乐所吸引,衔着花枝飞向人群。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宴集的热闹氛围。

尾联:“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在宴集的欢乐中,诗人也不禁感慨时光易逝。他回忆起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的时光,却遗憾地发现,随着夜幕的降临,碧绿的树林渐渐变得昏暗。这一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三月三日登龙山 唐 · 张九龄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

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

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首联:“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诗人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伊川和灞津是两条河流,今天人们都在这里进行祓除(即沐浴、祭祀)的活动。这既交代了背景,也引出了下文的对比。

颔联:“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诗人通过登上龙山与之前在湘水边的感受做比较,表达了对于现在所处环境的赞美。龙山作为高处,可以远眺,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又回到了湘江之滨的美好时光。

颈联:“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忧虑和对自然美景的珍视。诗人的外貌因年岁而显得更加憔悴,而面对着这美好的景色,却让人不忍心相信这不是春天。这里的“衰颜”指的是脸上的皱纹和苍老的印记,而“淑景”则指美好的景色或时光。

尾联:“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沐浴祭祀活动并不热衷,只是顺其自然地融入世俗的喜悦之中,以此来洗净心灵上的尘埃。这里的“禊饮”指的是古代习俗中于三月上巳日(祓禊之日)在水边宴饮以祛除不祥的活动。而“聊将偶俗尘”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顺应和融入。



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 唐 · 张九龄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

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

首联:“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诗人开篇即回忆起与兄弟们共同嬉戏的美好时光,如今离别在即,心中充满了思念。他多么希望再次与兄弟们共同分享那些美好的记忆,就像手中想要共同持有的芬芳花朵一样。

颔联:“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南方攀折梅枝的情景。他身处异乡,却心系京城,于是将梅枝寄往北方,希望兄弟们能感受到他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北风”代指京城,而“独攀”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颈联:“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珍惜以及对花朵凋零的忧虑。南方的春天来得较早,树木似乎也在惋惜春天的匆匆离去;而花朵则因为担心美好时光的流逝而忧愁。这两句诗既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尾联:“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诗人回到折梅的地方,心中涌起更多的感慨。他听说在这里还有人吟诵着赞美棣花的诗篇(棣华喻指兄弟),这不禁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兄弟们。这里的“棣华诗”既是对兄弟们情谊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