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庆,游客到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都会品尝当地乡土美食,感受浓郁的宝山“年味”。
宝山镇供图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区域实际,坚持党建引领,以文旅品牌为核心、节庆活动为平台,通过京蒙冀区域合作,将多地优质资源引入进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临近春节,宝山镇举办了怀柔区第35届群众艺术节暨宝山味道“晒年节”,首次将冰雪娱乐、生态绿色与农耕文化创新融合,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一场“年”味十足的北方农业、文化、旅游新体验。
此次宝山镇的文化节庆系列活动有何独特看点与玩法?这场被誉为怀柔区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农文旅融合的重头戏,将为区域乡村建设与文旅发展带来哪些宝贵经验与启示?中国城市报记者深入怀柔、走进宝山,一探究竟。
深化节庆品牌
尽显文化韵味
张灯结彩、载歌载舞。春节未到,宝山镇已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年味。作为怀柔区北部的临山小镇,宝山镇每年都会组织“稻田音乐节”“红色村庄特色游”“敛巧饭”“晒年节”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今年宝山味道“晒年节”联办怀柔区第35届群众艺术节,以年俗文化为主题,通过展示宝山镇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年俗文化表演,让游客体验在乡村过年的独特风情。
每年宝山镇的“晒年节”文艺汇演都看点满满,今年也不例外。在演出现场,醒狮表演者在高低错落的梅花桩上跳跃、登高,展现矫健的身姿和威猛的气势;《山水忆怀柔》《天籁之爱》《幸福吉祥年》等歌舞演出,娓娓道出宝山镇乡村发展的动人故事。夜幕降临,烈焰熔金的打铁花表演将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艺人们以铁为笔、以火为墨,在夜空中绘制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走进集市大街,宝山镇25个行政村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传统农家美食展位前围满游客。各种美食琳琅满目,黑铁大锅灶烹制的油饼、米黄、炸年糕香气扑鼻;杏仁粥、土猪大骨头炖葫芦条、酸菜白肉冻豆腐和手抓羊肉、奶制品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美食,这里还有相当丰富的娱乐设施,让游客在吃饱喝足后,还可尽情体验雪圈滑行、冰爬犁、滑冰等紧张刺激的冰雪娱乐项目。
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娱乐片区、美食集市、村落小巷不时能看到几位热情的大妈为游客提供向导服务。“这些女同志就是我镇‘宝山大姐’党建服务品牌的成员。”宝山镇党委组织委员刘鑫介绍,每当镇里举行节庆活动时,“宝山大姐”都是乡村旅游的形象大使,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让游客在品尝美食、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宝山人民的淳朴与热情;而到了播种或收获季节,“宝山大姐”摇身一变,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日常生活中,“宝山大姐”全部进网格,走街串户“送政策”,嘘寒问暖“唠家常”,登门入户“解疙瘩”,持续发挥基层组织优势,为宝山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综合治理筑基
共绘产业画卷
“晒年节”是宝山节庆活动的重要载体,宝山镇党委书记宿翔宇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举办,宝山镇将区域内的生态资源、民俗文化、冰雪特色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2024年以来,宝山镇已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产业集群,不仅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期稳定的产业支撑。
谈到农文旅产业取得一系列成绩背后的举措时,宿翔宇提到“宝山模式”的关键构思。“‘宝山模式’的核心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规避发展问题;二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三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四是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眼里有光、兜里有钱、脚下有根。”他说。
发展农文旅产业,离不开良好的文明风气和社会环境。2024年下半年以来,宝山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在镇域全力打造“一站式”治理服务,搭建基层治理“神经中枢”,不仅实现了功能集成、矛盾调解和智慧治理的有机结合,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还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数据显示,宝山镇“接诉即办”群众诉求量连续6年下降,群众满意率和诉求解决率持续上升至99%,2024年诉求量同比下降32%,综合成绩6个月排名全北京市第一。
“一系列治理方面的举措,为宝山农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宝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于洪涛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将基层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最终推动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宝山镇加快“两支队伍”建设,其中一个就是“宝山大姐”党建服务品牌,另一个是“宝山雁阵”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
据悉,“宝山雁阵”通过“头雁领航”“强雁丰翼”“归雁建功”“鸿雁传经”“群雁竞飞”的整合机制,充分激发乡村振兴人才的内生动力。从文旅角度看,党组织书记作为各行政村的领航者,带领村民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项目;“强雁”和“群雁”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归雁”则为宝山镇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许多在外的宝山游子闯荡多年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识,回到家乡后,他们将这些经验和见识运用到旅游开发中。如近期即将启动的“又境·后南天门”隐奢度假项目等,就是由政府、外地返乡宝山企业家等多方综合努力而形成。
合作平台搭桥
铺就同富道路
身处第35届群众艺术节暨宝山味道“晒年节”现场,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特色奶制品、手工艺品等年货琳琅满目;河北省的优质农产品、特色美食、中药材等也悉数亮相。兴安盟大米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海亮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晒年节”为兴安盟地区的大米、牛肉、羊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和推广交流平台,同时加深京蒙冀三地之间的了解与合作。“通过活动,我们还学习到京冀两地在农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这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下一步我们会总结此次活动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将以兴安盟大米为主的特色优势产品推广给京蒙冀更多消费者,让大家品尝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味与健康。”高海亮说。
为了更好地展示宝山农文旅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宝山镇在城区成立流动党员“城市支部”,并以此为支点打造了“雁阵会客厅”和“宝山味道”门店。在一家“宝山味道”门店内,中国城市报记者得知,游客可以在此购买正宗的五彩旱稻、新鲜的冷凉蔬菜和香甜的国光苹果,并通过互动体验区了解宝山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历史。
据公开资料,宝山镇将五彩旱稻作为主打产品,辐射带动镇域高山冷凉蔬菜、国光苹果、“甜蜜蜜”番茄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打造“宝山味道”特色产业品牌。同时,引进中央电视台大型户外综艺节目《乡村大舞台》好物节系列专场节目录制,现场直播销售农产品300余万元;举办宝山味道嘉年华和“宝山味道”推介会,线上累计观看人次超1200万,活动期间带来收入500余万元。去年,宝山镇还与农业农村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联手打造“大地流彩”系列活动,推出“京蒙味道”联名IP,综合收入达13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0%,多方合作推动“宝山味道”品牌进入加速成长期。
“宝山味道”不仅体现在特色美食方面,更是涵盖了宝山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等多个维度,成为独特地域魅力和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依托精心打造的会客厅、特色门店以及定期举办的丰富多彩节庆活动,‘宝山味道’正逐渐崛起为宝山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的一面鲜明旗帜。不仅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更促进了宝山企业家与外地投资商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新篇章。”宿翔宇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