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首班发车,在缩短浦东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同时,机场联络线还可与多条既有及在建轨道交通实现换乘,其中就包括贯穿苏州、无锡、常州的苏锡常城际铁路,以及地铁线路的无缝换乘,对长三角区域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轨道上的长三角”不断扩容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近年来,医疗、科创、户政、市场经营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也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接地气。在不断融合中,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的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
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新方向?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从四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多城互通、升级优势产业等成为今年的关键词。
2024年7月,交通违法审理业务实现一窗通办,图片来源/上海警方
超百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2024年7月,沪苏浙皖四地警方推出十项便民惠企实事项目,实现了长三角区域常见交通违法审理业务一窗通办,居民户籍信息动态项目变更、公民身后“一件事”、重点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证等业务跨省通办,同时,四地公安机关组成长三角区域公安为民为企服务联盟,将出台跨省“一网通办”事项清单,统一受理标准,协同推进证件照片“一地拍照、全域通用”等便民应用,实现长三角居民办理户籍、出入境、交管业务“跨省通办”时享受无差别服务。
包括上述内容在内,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中,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始终是一项重点工作,在2024年12月4日,上海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截止目前长三角地区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创新推出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2024年10月底已累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70亿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的成果也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浙江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居民服务“一卡通”等10项实事落地见效。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则重点提到,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76项。江苏省实施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等社会关注的10件长三角实事项目,17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
四地还提到,2025年,将持续拓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项目。为加快这一进程,2024年11月5日,经江浙沪皖四地人大共同研究,对长三角地区2025—2027年协同立法工作作出统筹安排,这也是首次制定三年协同立法计划。具体来说,未来三年,长三角地区人大将协同立法项目包括:制定《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暂定名)、制定《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决定》(暂定名)、围绕长三角突发事件协同应对机制开展协同立法。同时,还将研究推动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协同立法、研究推动制定《促进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决定》(暂定名)和研究推动制定或者修改法律援助法规。
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基础研究、市场一体化、区域物流、生态环保、政务服务等重点合作事项,同样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此外,拓展长三角“一卡通”应用场景,推动专项信用报告等区域互认也是安徽省2025年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在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方面,三省一市也在持续发力,其中,2024年,上海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2025年,还将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深化落实改革授权事项,加快方厅水院、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浙江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4年,长三角首条高铁“超级环线”发车。图片来源/微讯江苏
“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加速推进
2024年底,长三角交通变革成为热门话题,2024年12月26日,第一条横贯长三角的高铁线路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在填补太湖南岸铁路空白的同时,还将湖州与上海的通勤时间缩短为55分钟。开通当天,随着G9508号列车从湖州东站驶出,上海松江、练塘、苏州南、盛泽、湖州南浔、湖州东等新建车站正式启用。第二日,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首班发车,“两场”联通最快只用40分钟,又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新增加一条机场快速通道,极大缩短了长三角节点城市时空距离。
实际上,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交通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点。截止2024年底,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80%,全长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开通后,上海至湖州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加快构建,年度新建公共充电桩超12万个,车桩比达1.55,提前完成年度1.9以内的目标。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交通同样是长三角一体化工作重点,浙江省就提出2025年要加强省际基础设施“硬联通、软衔接”,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同时,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在“十四五”铁路规划中,包括北沿江高铁、合武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干线高铁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此外还有17条规划高铁待开工,据官方消息,2025年有望开工6条,其中,全线位于江苏省内的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已经施工招标,计划2030年7月建成。项目北起盐城市,中连泰州市,经无锡市、常州市,终至宜兴市,最高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建成后有利于加强苏中、苏北、苏南与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另外5条按照目前项目推进情况,也有希望在2025年开工涉及安徽六安、江苏宿迁以及浙江温州等地,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增长潜能。
不仅是高铁,作为国民经济的“经脉”,被称为包邮区的长三角区域,在物流方面也在推进融合发展。2024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出台了《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此前在发布中提到,经综合测算,长三角的物流成本相比全国是低的,但对标国际先行地区仍然比较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仍有较大空间。因此,方案中提出了7大行动37项举措。
具体来说,2025年起,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同时,为了协同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要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目前,宁波舟山港探索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率先在“渝甬通道”运营平台中推动中远海、马士基等船公司签发海铁联运全程运输提单,为内陆企业减少了大量异地订舱及用箱成本;江苏淮安—上海港率先试点“以箱促链”,海运集装箱可在铁路站点“放箱直提”,“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货运时间降低了近一半;安徽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45%。此外,还要协同开展改革创新,推广东南亚卡航、联动接卸等模式,降低内陆枢纽集货和通关成本。目前,三省一市海关创新物流监管协作,深化推动“联动接卸”模式,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互联网大会上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浙江发布
升级优势产业成关键词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备受关注,凭借着深厚的工业根基和科研创新资源,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点也被充分证实。
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方面,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上海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出台实施区块链、低空经济、大飞机、新型储能、新材料、超高清、核电等产业支持政策,打造28个未来产业试验场。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6个。
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晒出了成绩单,许昆林提到,2024年,江苏省推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84项政策措施,细化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80项重点任务,牵头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东数西算”长三角枢纽“1+4”算力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同样,2024年,浙江省加快推进“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建设,新增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金华台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长三角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总数达到8个,巩固提升数字经济优势,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而在此前公布的数据中,2024年浙江省还牵头建设数字长三角,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另据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加强,加快推进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第三批41项需求任务清单已对外发布,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6441台(套),支持长三角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同时,积极发挥G60科创走廊先行区示范引领作用,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投项目17项,投资额达5.42亿元。还共建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联合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图片来源/安徽发布
2025年,长三角又将围绕哪些重点工作发力?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升级优势产业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今年重点工作的关键词。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领跑者,浙江提出,今年要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争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
江苏要求,重点打造智能电网、工程机械等10条具有国际优势,生物药、集成电路等10条具有全国优势,飞机配套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链。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同时,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群和世界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群。上海则明确提出要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在2025年重点工作中,沪苏浙皖除聚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提升优势产业的全球地位外,在深入融合长三角一体化中也各种侧重,上海提出,要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力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能级,强化跨区域协同发展。浙江则侧重数字长三角等重点领域。江苏提出,要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沿江特色先行段示范段建设,强化与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安徽提到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事项。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成绩有目共睹,从总量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从质量看,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第九,首次跻身前十。202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也将持续发力,增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韧性活力和责任担当。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