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日产汽车已决定撤回与本田汽车就经营统合达成的基本协议书。

回想2024年12月23日,日产与本田共同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内容,日产与本田将在2026年8月成立控股公司,双方将纳入控股公司旗下,两个品牌继续存在,而日产为最大股东的三菱则将于2025年1月底之前决定是否加入。

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一度呼之欲出,但不到2个月的时间,日产与本田两大巨头就从准备联姻,走到了分道扬镳的路口。

日产拒绝成为本田子公司

对于合并,日产与本田都曾信心十足。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在2024年12月2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协同效应的可能性比预想的要大。”日产社长内田诚也表示:“在市场势力版图不断被改写的情况下,规模经济将成为一大武器。”

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本田、日产、三菱合并成真,新公司在销量和利润方面都会颠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从销量来看,本田、日产、三菱合并后的新公司年销量为832.9万辆,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集团。

从经营层面看,单是日产与本田合并,就将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万亿元)、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0亿元)的世界级移动出行公司”。



既然如此,这场备受瞩目的整合又为何突然被日产叫停,戛然而止呢?

双方在统合比例等条件上未能达成一致是主要原因。展开来说,本田认为日产的业务重整需要较长时间,提出希望收购日产为子公司的方案。这一方案被坚持平等整合的日产坚决反对,最后双方终止整合协商。

整合协商终止消息传出后,2月5日下午,本田汽车短线拉升,涨幅一度接近12%。日产汽车则短线跳水,股价由涨转跌。

此外,东京证交所官网2月5日公布,为确认本田、日产停止合并的消息真伪,从当地时间14时49分开始暂停日产汽车股票交易。停牌前,日产汽车跌幅为4.87%。2月5日盘后,日产汽车发布公告称,有媒体报道公司将撤回与本田的业务整合谅解备忘录,但公司尚未宣布此消息。日产表示,正与本田就媒体报道涉及内容等多个方面协商,计划在2月中旬左右确定方向并发布公告。

富士康能否成功“捡漏”?

日产与本田当初选择合并,主要是为了抱团取暖,以应对美国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带来的电动化转型的挑战。

在中国汽车市场,日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24.1%,而2024年,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滑到13.7%。



2024年,日产盈利能力明显下滑,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2024上半财年,日产净利润同比暴跌94%,仅为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日产曾表示,由于在关键市场面临挑战,公司正在采取紧急措施扭转业绩,包括将降低20%的全球产能,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

在中国汽车市场,日产的电动化转型也迟迟见不到效果。以日产纯电全能旗舰ARIYA艾睿雅参数图片)为例,2024年,ARIYA艾睿雅的月销量仅有几百辆。

虽然日产面临的挑战不小,但作为一家底蕴深厚的汽车制造商,日产的品牌价值、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都非常宝贵,这不仅成为本田选择与日产联手的原因,也吸引了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关注。



富士康在汽车领域已有多年积累。早在2005年,富士康花3.7亿元收购中国台湾地区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台湾安泰电业,借势进入汽车领域。此后,富士康于2010年进入特斯拉供应商体系,于2013年跻身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国际汽车巨头供应链体系。富士康还通过投资方式继续介入国内汽车产业链,投资的项目包括滴滴、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

对于造车,富士康也是相当执着。去年第一季度,其首款车型Model C的量产版以纳智捷N7的名义在台湾地区成功交付。去年10月,富士康还发布了全新的纯电MPV Model D和纯电中型巴士MODEL U,这两款新车由富士康与裕隆汽车合资成立的鸿华先进公司共同打造,预计将在两年内上市。

尽管富士康在造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汽车产业复杂度高、供应链长、不确定因素多,富士康在这一领域并不占优势。

有内部消息称,在本田与日产合并消息传出之前,鸿海集团已与日产接洽,寻求收购后者多数股权。鸿海集团一直在大力投资建造电动汽车工厂,对日产包括汽车在内的全部资产感兴趣,而不仅仅是这家公司的工厂和设备。甚至有业内人士推测,鸿海集团对日产的收购意向,曾一度成为本田与日产合并谈判的催化剂。

如今,本田与日产整合终止,日产面临的经营困难、电动化转型挑战依旧存在,日产的进退维谷,是否会让鸿海集团重获合作机会?不妨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