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2025年2月5日,国际卒中大会于美国洛杉矶召开。会议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该奖项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起设立,被视为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亚洲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主席、美国卒中学会主席劳伦·桑辛(Lauren Sansing)为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颁奖

国际卒中大会前主席、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卒中研究所所长都铎·约文(Tudor Jovin)对此评价道:“王拥军在卒中研究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在推动中国以及国际上的卒中治疗进展上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患者治疗。我可以这样说,他对全球卒中治疗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难以言喻”。

研究成果多次影响国际卒中治疗,造福全球卒中患者

王拥军教授是神经病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和医师科学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中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卒中学会会长。

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影响国际卒中治疗,其主导临床研发的5款卒中新药,均成功进入临床应用。他以通讯作者发表的11项原创性研究论著登上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5篇)、《柳叶刀》(The LANCET,1篇)、《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3篇)、《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2篇)。其主导的CHANCE研究成果被世界卒中组织主席马克•菲舍(Marc Fisher)评为“2010-2020年全球该领域重要突破性进展之一”。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卒中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院(NINDS)院长瓦特·柯偌茨(Walter J·Koroshetz)赞誉道:“他在卒中临床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球领先。”


王拥军教授在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发言

为卒中领域3大世界性难题带来创新方案

卒中具有高复发、高致残和高死亡的特征,这是卒中防治领域的世界难题。中国是世界上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突破这一难题意义尤为重大。卒中防治之难,难在治疗方案、急在药物缺乏、紧在治疗时间。

首先是治疗方案的局限:传统治疗方案是抗血小板单药治疗,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却又会增加出血风险。王拥军领衔开展的CHANCE系列研究,发现了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21天定律”,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通过早期、轻型、短程(21天)用药方案,既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复发,又不增加大出血风险。CHANCE方案的提出,正式开启了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双抗时代”,改写了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和欧洲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卒中诊疗指南方案

其次是缺药的困境: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静脉溶栓是治疗的第一选择,但传统静脉溶栓药物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药物短缺成为世界性的难题。王拥军及其团队着力于临床研发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并通过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这三种药物在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地解决了脑血管病溶栓治疗中药物供应短缺的关键瓶颈问题。目前,上述3种新型溶栓药物已陆续通过中国和欧美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

最后是治疗时间窗口:“时间就是大脑”,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始终被“锁定”在4.5小时,但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约有67%~75%的患者无法在这个时间窗内到达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王拥军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意味着,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显著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可相对降低37%。这也被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评价为“对全球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急性卒中诊疗模式为低场强核磁应用卒中治疗,该模式存在两大待解决问题,即不能敏感除外和诊断脑出血,以及清晰度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导致院内治疗延误和再灌注治疗率较低等问题,因此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平均时间大约需要60分钟。王拥军及其团队建立了以低场强磁共振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急诊卒中单元,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将院内启动针对性治疗时间从过去的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以内,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由此,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开始进入“新再灌注治疗时代”。


“故事仍在继续,我们的使命尚未完全完成”

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王拥军发表主题演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30年治疗:证据的力量》,他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

躬身卒中领域40余载,王拥军见证了全球卒中治疗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的临床科学家们为卒中再灌注治疗增添了12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但正如王拥军所言:“故事仍在继续,我们的使命尚未完全完成”,如何彻底解决卒中高复发、高致残、高死亡的难题,建立临床研究网络平台和完善的卒中研究生态,突破脑血管病新药研发关键瓶颈问题,仍需要持续探索和努力。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