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地方世袭统治家族,它存在了过超过700年是时间,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它都巍然不动,称得上是当地的土皇帝。



播州杨氏的家族宫殿海龙屯遗址

这个家族很神奇,它历经唐宋元明清四朝,影响力非常大,南宋的延续和明朝的灭亡,竟然都跟它有关系,它甚至被史学家认为间接拯救了欧洲文明。

它还跟杨家将有密切的关系,从它的第七代领主开始,都是杨家将的后人。

它就是播州杨氏,播州地区的土司,那它有着怎样的传奇历史,又是怎么走向灭亡的呢?

一、播州杨氏来源和发展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贵州北部地区设立播州,下属六个县,治所在遵义县。

历史上,播州的地理位置一直都很重要,因为它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

唐朝末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一直臣服于唐朝的南诏国也开始蠢蠢欲动,竟然发起叛乱,出兵攻陷播州,一时间朝野震动。

但是,当时唐朝国力衰退,又在黄巢起义中元气大伤,根本无力顾及播州,该怎么办呢?

唐僖宗为了收复播州,就想了个办法,他向全国发布了一道诏令,承诺只要有人能收复播州,就可以得到“永镇斯土”的权利,前提是要自己解决兵马粮饷问题,因为朝廷拿不出兵和钱。

所谓“永镇斯土”,其实就是地方世袭统治权,只要有人能收复播州,就能成为播州的世袭统治者,就好比周朝的地方诸侯。



这个条件实在太诱惑,但有这个能力的人却不多,毕竟播州远隔中原千里,国家又在战乱当中,需要的兵马粮饷也不是个小数目。

因此,唐僖宗的诏令发布后,很久都没人响应,这让他十分着急,毕竟时间拖得越久,收复播州就越困难。

一直到第二年,也就是876年,太原地区的世家大族杨氏的首领杨端站了出来,为了保家卫国,也为了扩张家族势力,他散尽家财,带着全族人以及召集的4000余名“八姓”族兵,浩浩荡荡地开往贵州,发起了收复播州之战。

大家要注意的是,对于杨端的出身,历史上是存在争议的,一说他是太原人士,一说他是西南地方人士,这里以杨氏族谱记载的太原人士为准。

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后寓家京兆。

杨端进入播州之前,播州当地大族罗氏、谢氏已经在抵抗南诏了,但只能勉强维持。

杨端来到播州后,依靠出色的军事才华,打了几次胜仗,极大鼓舞了士气,各路义军便纷纷加入杨端军队,杨端的军队实力大增。

后来,在播州当地少数民族大族的支持下,杨端得到了大批粮草,他带着军队一路征战,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终于赶走南诏军队,收复了播州。



杨端出征

按照唐僖宗发布的诏令,杨端被封为播州侯,自此成为世袭统治播州者,为了发展播州,他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引入播州,又在播州当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推行教育,并积极融入少数民族,得到了播州人民的爱戴。

杨端死后,其子孙继承统治播州,为了守住播州,杨氏族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为了保卫播州,杨氏一直在对外征战,尤其是与南诏国的罗闽部落的战争,那是相当惨烈的,其第二至第五代领主都战死沙场。

宋朝建立后,播州杨氏选择归顺,宋太祖在播州成立遵义军,由杨氏统领,杨氏得以继续统治播州。

1033年,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播州杨氏与杨家将产生了联系。

这一年,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杨充广奉命出征广西,途经播州的时候,与播州杨氏族人进行了会面,在叙家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与播州杨氏竟然是同族,都是杨端的后人。

当时,播州杨氏的首领是杨昭,是播州的第六任世袭统治者,担任播州宣抚使,他苦于自己没有儿子继承家业,于是提出将杨充广的儿子杨贵迁过继为嗣子,得到了杨充广的同意。



1044,杨昭去世,杨贵迁继任为播州宣抚使,自此之后播州的世袭统治者,就变成了杨业这一脉的后人。

杨贵迁继位后,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他对境内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征讨,使得杨氏在播州的统治力加强,也巩固了南宋对播州的控制。

二、播州杨氏的巨大影响力

宋朝时期,播州在杨氏几代人的努力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百姓富足,社会安稳,到处都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南宋嘉熙年间(宋理宗年号),播州杨氏的第十四任首领杨价继位后,大力发展教育,播州历史上第一次有人考中进士,这在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杨价的了不起还不止于此,他虽然是播州的统治者,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在他的带领下,播州人民都对自己作为宋朝子民的身份表示认同,并积极参与到卫国战争当中。

1235年,宋蒙战争爆发,四川成为蒙古大军首先攻打的地区之一,阔端率军在四川攻城掠地,十几万宋军溃不成军,军事重镇沔州丢失后,宋军又被围困在青野原,形势岌岌可危。

为了抵御蒙古入侵者,杨价率军5000并自带粮草赶往四川支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救出了宋将赵彦纳。

此后,杨价留在四川与蒙古军队作战,展示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多次出奇兵攻击蒙古军队,屡战屡胜。



宋理宗得知此事后,加封杨价所部为“御前雄威军”,当时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几乎没有对手,杨价的军队是少有能击败蒙古的军事力量,由此可见其强悍。

为了更好地保卫四川,杨价还扩充了军队,人数达到万余人,他长期吞兵于长江南岸,使得蒙古不敢轻易进犯四川。

1239年,蒙古大军进犯川东,欲渡过长江,与杨价所部大战于石洞峡,竟然再次战败。

经此一战,杨价成为当之无愧的抗蒙名将,被明将孟珙和余玠等人所倚重,他的军队也成为南宋抗击蒙古的主力部队之一。

1242年,四川的形势急转直下,三大战略中心成都、嘉州和重庆,就只剩下重庆没有丢失了,宋理宗紧急让余玠主导四川的抗蒙战争,余玠打算重用杨价,杨价却在此时不幸病逝,其子杨文继位。

杨文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可以说是个军事奇才,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投身到抗击蒙古的战争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他还为余玠献上了“保蜀三策”,有上中下三条计策,余玠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中策,即在险要山地建立城池抗击蒙古。

为了修建城池,杨文还将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推荐给余玠,在冉氏兄弟的帮助下,余玠修建了“城塞结合、军政结合”的钓鱼城,此后又陆续修建了青居、大获、方顶、天生等十几座城池,形成了一套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钓鱼城在历史上的威名我就不用赘述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诞生跟播州杨氏是有关系的。

1259年,蒙哥汗率军四万攻打钓鱼城,杨文得知消息后率军支援,与城中守军夹击蒙古大军,导致蒙古大军几次攻城失败。

在长达半年时间里,蒙哥汗对钓鱼城都束手无策,气急败坏的他为了找到破城之法,竟然亲自登上瞭望塔观察钓鱼城,结果不幸被宋军的大炮所伤,不久后去世。

蒙哥汗之死意义重大,改变了世界局势,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蒙哥汗的死亡,直接导致了蒙古大军的撤退,忽必烈也从南线撤回国内争夺汗位,宋蒙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南宋得到喘息之机,又延续了二十年寿命。

其次,蒙哥汗去世之时,弟弟旭烈兀正在进行蒙古第三次西征,已经征服了亚欧大片土地,与埃及的战争也一触即发。

但是,当旭烈兀得知哥哥去世后,就停止向埃及进发,而是撤军回到中亚建立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他的这一决策,使得欧洲腹地免遭蒙古大军的袭扰,也得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因此,钓鱼城之战十分重要,它不但保护了南宋的暂时安全,同时挽救了欧洲文明,一些历史学家更是把钓鱼城称之为“上帝折鞭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而杨文对钓鱼城的修建是居功至伟的,钓鱼城之战取得胜利,他的功劳也是很大的。



钓鱼城之战后,播州杨氏继续抗击蒙古,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人战死沙场,实在是可歌可泣。

宋朝灭亡后,在忽必烈的感召和优待下,播州杨氏为了百姓免遭战火而选择臣服元朝,被封为播州公,继续以土司的身份统治播州。

元朝时期,统治者对播州杨氏十分重视,其领土范围也大大扩充,今遵义市全境、黔南州北部及凯里市西北部,都是播州杨氏的地盘,面积达到了5万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也是播州杨氏的巅峰时期,它也为元朝维护西南地区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土司政权之一。

三、播州杨氏的覆灭

明朝建立后,播州杨氏第21任领主杨铿归降朱元璋,朱元璋让其继续当播州的世袭统治者,每三年入贡一次即可,不强求其缴纳赋税,这是为了西南的稳定考虑的。

延续土司制度,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他猜忌心极强,对播州杨氏并不那么信任,因为那时播州杨氏太强大了,拥有数万兵力,他担心播州杨氏与川滇藏甘地区的北元势力联合。

为了验证播州杨氏是否忠心,朱元璋曾让杨铿出步兵2万、骑兵3千作为先锋,帮助南征将军傅友德攻打云南。

而杨铿为了表达忠心,不但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出兵,还主动为明军提供粮草,并派遣子弟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其实就是当人质。



此后,朱元璋对播州杨氏的怀疑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放心,他之后的几代皇帝,都采取措施以加强朝廷对播州的控制,但主要是绥抚之策,并未使用武力手段。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播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而且那里居住的多是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周边还有许多蒙古残军,以及不服用明朝管理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旦播州出现动乱,将影响明廷对贵州和云南的经营。

因此,明朝在云贵川试试改土归流的时候,被迫保留了播州杨氏,而且极尽安抚之策,比如轻徭薄赋,对此史书有记载:

环播幅员千里,田地数千万亩,旧额粮岁以五千八百石。

说播州沃野千里,田地数千万亩,但每年却只用缴纳赋税五千八百石。

说白了,明朝对播州杨氏虽然很忌惮,但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极尽安抚之策,以加强对播州的有效控制,显得十分尴尬。

因为这一缘故,播州杨氏的地位被大大抬高,开始变得娇纵和叛逆,不但对境内百姓实施残酷统治和剥削以加强自身实力,有时还与明朝进行对抗。

久而久之,播州杨氏就产生了反叛之心,想要占领云南和四川,建立一个横跨云贵川的独立王国。

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成为播州宣慰司,即播州杨氏第30任领主,他生性雄猜、阴狠嗜杀,而且野心极大,一上任就开始密谋反叛明朝。



杨应龙身穿飞鱼服剧照

万历时期,杨应龙见明朝在四川的军队羸弱不堪,便开始厉兵秣马,准备攻占四川,以实现父祖建国的愿望。

为此,杨应龙还提前为自己打造了龙袍和龙椅等御用物品,并修建宫殿、任用宦官和宫女,对外俨然以皇帝自居。

不过,杨应龙此人太过残暴,喜欢杀人立威,结果结怨太多,导致手下五司七姓叛逃,他甚至因为宠爱小妾而杀掉妻子及岳父,又导致妻叔张时照将他密谋造反的消息报告给万历帝。

对于播州杨氏的反叛,万历帝其实是有预料的,正当他准备出兵平定播州,彻底解决播州问题的时候,倭寇再次入侵朝鲜的消息传来。

狡猾的杨应龙当即上书万历帝,说自己并没有造反之心,都是张时照诬陷的,为了打消万历帝的猜忌心,他还主动提出派兵参与抗倭元朝之役。

那时候明朝国力衰退,万历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就同意了杨应龙的请求,但一直到1598年朝鲜之役彻底结束,杨应龙都没有出一兵一卒。

并且,趁着明朝远征朝鲜之时,杨应龙还趁着四川、云南等地防守空虚之时出兵攻打,杀掉了许多官兵和平民,占领了大量土地,其势力得到急剧加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万历帝发起三大征的最后一战,即播州之役,他命令李化龙率贵州、四川和湖广等地二十四万大军,分八路大军向播州发起进攻,同时赐给李化龙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为了平定播州,万历帝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要知道那时候明朝国库本就空虚,一下子出动二十余万大军,可是要花掉很多钱的。

尽管杨应龙之前多次击败明军,他手上也有数万精兵,但在明廷的绝对势力面前,他最终兵败自杀而亡。

不过,杨应龙在播州之役中展示出了很强的能力,硬是抵抗了明军一百四十多天,虽然被明军斩杀两万余人,但明军的损失也很惨重。

以杨应龙的死亡作为标志,杨氏对播州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彻底结束,之后明朝开始对播州进行直接管辖,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由划归贵州和四川。

为了平定播州,明朝耗光了国库和国运,此后开始不断走下坡路,仅仅过了四十多年就灭亡了。

因为这一缘故,明史有“明实亡,亡于万历”的说法,而播州之役是万历在军事上最大的失误之一,别看明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实际上万历帝之前做了太多错误决策,也错过了太多机会,到最后只能派遣大军远征。

一个问题是,播州杨氏与唐宋元三朝都相安无事,为何与明朝无法形容呢?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本质原因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逐渐加强,土司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文明进步的阻碍了,必将被淘汰。



杨应龙夫妻剧照

就播州杨氏本身而言,它作为贵州地区最重要的土司,唐宋元时期很好地扮演维护西南地区稳定的角色,且它对中原王朝足够忠心,所以能够保留世袭权力。

但到了明朝,情况就发生了一些改变,明朝面临北元势力和西南地区土司政权的威胁,再加上对西南地区开发的客观需求,与播州杨氏等土司的冲突和矛盾就逐步升级了。

事实上,解决播州问题其实是有办法的,比如改土归流,但问题是杨氏当了几百年统治者,早就在不是王国、胜似王国的,根本不可能接受改土归流,甚至产生了更大的野心,明廷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只能选择武力解决问题了,即便是两败俱伤。

所以,播州杨氏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它因为野心太大,所以提前灭亡了。

回顾播州杨氏的历史,可以说是很辉煌的,存在了725年时间,可以说是很难找到第二个土司比它存在得更久。

并且,播州杨氏在南宋末期和明朝末期曾两次改变国家命运,还间接挽救了欧洲文明,这样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

只可惜,播州杨氏的结局不怎么光彩,以反叛者的姿态被消灭,实在是悲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