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他想要建立的是一种封建小农时代理想的乌托邦,虽然在现代人眼里是一种社会的倒退,但是站在那个时代在刚刚结束战乱的国家,于国于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理模式。这个理想国大概有几个特征:



国家的统治者是一个严厉公正勤勉政事的皇帝,老百姓的财产都是大致相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文武百官清正廉洁贪污十两银子就处以极刑,地主豪强遵守法律,地痞流氓被消灭干净。

朱元璋重视乡村治理,建立长幼尊卑有序,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的乡村生活。禁止官员下乡,在农村推行村社,制定了“乡饮酒礼”,每月由村里老人带领全村人宣读皇帝诏命“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设立“申明亭”“旌善亭”表扬村子里的好人好事,将恶人坏事张贴到上面。

限制地主豪强的势力,兴大案处死不少豪强分掉他们的土地抄没财产给农民,强制富户搬迁,制定地主花名册,由官府实时监控。在打击豪强的同时减轻赋税,制定了可谓历代最低的农业税“三十抽一”

兴办教育,在乡村建立学校,制定等级严格的朴素服饰款式,力行节俭,皇帝也不例外。禁止大兴土木,严格限制佛教道家度牒的发放,打击寺庙道观。



经过朱元璋的铁腕治理,明朝用了短短十余年就从元末社会礼崩乐坏,百姓流离失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局面,发展成了政治清明 、国运昌盛 、四夷绥服,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强国。



可是朱元璋这种以小农思想构建的,由他铁腕手段控制的理想社会,在明宣宗以后国家承平已久皇帝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地主豪强反攻倒算下,很快就走向衰落。纸醉金迷,拜金主义横行,一片奢靡风气席卷整个国家。



而明朝“小政府”的治理模式更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堕落,更何况最高统治阶级也是这一现象的推动者,土地兼并严重奢侈之风大起在加上由于明宪宗对佛教的庇护,寺庙与僧侣大增,又助长了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本文作者准备以明宪宗时期佛教道教的兴盛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来看明朝中期的社会环境变化。



一,僧侣人数大增

明朝初年对佛教严格限制,规定每县只允许存在一个和尚,可是到了成化时期“今寺观相望 ,僧道成群 ”很多人出家为僧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劳役,大量游手好闲之徒冒充僧侣,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

二,出入朝廷横行霸道

由于皇帝的崇佛,很多和尚狐假虎威横行不法,另外西藏的大量宗教领袖进入北京被封为法王活佛,成化四年西僧刮巴坚参入京,宪宗封他为“万行庄严胜利智慧圆明能仁感大悟法 王”他们“凶暴贪淫 ,专恣不法 ,前后杀人数无数 ”严重扰乱了社会风气。



三,增修寺观 ,大行斋醮

这一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修建寺观的热潮,同时宪宗迷信方士,希望用斋醮仪式来实现自己延年益寿的愿望,一大批道士因为会使用符水与长生法受到恩宠。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浪费无度,让百姓流离失所,上层士大夫为博取皇帝欢喜争相登坛行礼,迎合与谄媚的风气随之兴起。



明宪宗作品《一团和气图》

四,滥发度牒,饮鸩止渴

明朝初年佛道被专门列为一类户口,属于特殊人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实行度牒制度,对宗教进行严格掌控,保证一切宗教都由皇帝主导,世俗的权力大于教会的权力。而据《国榷》记载“自成化二年至十二年 ,共度僧十四万五千余人”



不过这么多的和尚并不全是因为朱见深推崇佛教的缘故,主要是灾害频发,流民四起,朝廷没有足够的财政去安置流民,只能饮鸩止渴,通过发放度牒的手段,向民间筹集资金进行赈灾,例如成化二十年,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民不聊生。皇帝于是下诏给巡抚陕西佥都御史叶琪,巡抚山西佥都御史郑时各一万套空度牒,要他们用这个筹集粮食。

这在短时间内起到了赈济饥民,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 其危害也是巨大的 ,僧道人数倍增 ,且有政府发给的度牒。 一下成了不用纳税的特权阶层,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问题暴露,难以遏制

由于佛道人数激增,道观寺庙更是大肆兴建,在地方兴起了一股拜金崇佛风潮。地方豪强官宦富商世家纷纷招揽僧侣,日夜做法生活奢靡无度,张岱《蟹会》一文中记录一席螃蟹宴:“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蓏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豪强的生活就是如此情调。

高僧老道们更是招摇撞骗, 赚取钱财,奔走于达官显贵之家视金钱如粪土。这些因素助推传统的小农社会带往日夜笙歌,纸醉金迷的时代。



这期间各种市井娱乐活动井喷,民间服饰在这一期间也一改国初朴素淡雅的风格,开始使用金绣、绫罗、锦绮、 丝等锦衣绣袄,绫罗绸缎的华贵服饰,又有道鞋、毯鞋、靴头鞋,有彩线组为花者,为网绣鞋,亦有纱制,衬以皮金者。



一些贤明的士大夫比如内阁首辅大学士商辂就看出了社会的异变,他上书皇帝:

自古人 君 崇正 道 者 ,无 不安 享 治平 之 乐 惑 邪 教 者 , 未有不致危 亡之忧载诸史册 ,历历可鉴,臣等仰惟皇上聪明圣智 ,岂不知所抉择 ,而颇留意佛事者 ,聊以试之 , 非诚信之也

其后明宪宗开始对僧侣进行限制,同时又力倡节俭,严禁奢靡。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明朝政治体系实行的是小政府,国家对民间的事务控制力度非常有限,加上地方自治的财政政策,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贯彻朝廷大政。



奢侈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再也没法关上。明朝政府在国家的作用中越来越小,市民阶层兴起,工商业繁荣,寺庙道观倍数增长,整个社会已经完全放弃了朱元璋设定的那个轨迹,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盛行。明朝著名音乐家朱载堉在《钱是好汉》中写道:

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没了他寸步也难。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哑巴有钱,打手势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利欲意识的增强,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显示明朝社会稳定,工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整个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可能回到朱元璋时代的情况下,仍然不对上层建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扭扭捏捏,试图修修补补。最终传统的体制在与新兴经济文化的碰撞下,走向了灭亡,同时也导致中国自身新兴社会的发展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走向地狱,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