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人来人往,在无人看守的书摊前驻足、看书、买书、休息,很有感触。城市的文明与人文的素质、书店的开放性都很契合,在衢州遇见美好……”前不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陈平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此次来衢州参观让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衢州街头越来越多的无人小店。


无人值守,任君挑选,付款全凭自觉……这些出现在衢州街头的“特殊”摊位,在这个春节假期让许多市民都跟陈平有着一样的感受。

为什么这样的无人店铺会在衢州蔚然成风?近日,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一家“老板不在,自助打折”的旧书店

在孔氏南宗家庙附近的新马路上,藏着一家名为“青简社”的旧书店。只要路过店门口,市民就能透过玻璃窗看见满屋子的旧书。

在青简社门口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旧书,有连环画、故事集、杂志等等,旁边还倚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十元一本 自助购书”,还附着收款码和店主的个人二维码。


“这些店门口的书大家可以随便选,十元一本,付款全靠自觉。”店主王汉龙笑着告诉记者,店门口的无人售货模式已经开启两年有余了,因为经常会有事出门不在店里,为了方便书友们购书,他就想到了这种“佛系”的办法。“其实现在大家的素质越来越高了,两年多时间里,丢书的情况基本没有。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一个小伙子挑完书付了钱,当天晚上给我留言,说看了这本旧书,觉得它不应该只值10块钱,希望自己能补上差价,现在的顾客都太可爱了。”王汉龙告诉记者。


说到无人售货的灵感,王汉龙指了指边上的孔庙,“我们这些在孔庙边上做生意的,自然而然受到孔庙的影响。”他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孔庙就陆续推出了无人贩售纪念品、喂鱼的饵料、棒冰与矿泉水等举措,给游客留下了诚信有礼的印象,“《论语》中孔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商家也一起参与进来做这件事,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衢州有礼。

记者注意到,青简社隔壁的玉宝商行、府学里酒店等也都加入了无人售货的行动,共同服务参观孔庙的游客。

一条“自助挑选,自觉付款”的小巷子

记者注意到,这样的模式在衢州并非孤立,甚至还发展出了无人售货一条街。在位于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柴家巷,几乎每一家店门口都有一个小小的无人售货摊,摆放着戈壁玉、竹刻工艺品、瓷瓶、木雕、连环画等“小玩意儿”,每件商品都明码标价,供游客自行挑选。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柴家巷最早开始无人售货的草堂居店主唐堂,“我是从2022年10月份开始摆无人售货摊的,开始的时候也有点没谱儿,想看看市民和游客的素质,就放了些瓷瓶在店门口,让大家自行选购。结果从开始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摆下来,几乎没有丢失过什么商品,大家都很自觉的拿商品付款。”唐堂告诉记者。


在草堂居的带动下,柴家巷越来越多的商户也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我是2024年8月开始摆的这个无人售货摊位,刚开始看到草堂居做这件事情,我也就计划着摆了些小东西在门口,没想到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柯竹斋竹刻的店主蒋震告诉记者,效果比预想还要好,“我有摆一些连环画和竹制品在门口,感兴趣的人不少,每天都有人翻看,有几次我早上开门的时候看到商品还被游客专门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甚至比我自己摆得都好,让我觉得很吃惊。”蒋震笑着说。


一阵“互相信任 双向奔赴”的新风潮

“没想到这股无人自助风吹到了衢州,真的充分照顾了我们‘i人’的感受。”回衢过年的“杭漂一族”吴焕在打卡了吾悦广场一家自助售花店后在朋友圈发出了感慨。在他看来,这种无人售货小摊的存在,不但是“社恐人士”的福音,更体现了当下人们在消费时对自由、放松、信任的渴望。“它们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点小确幸,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暖和美好。”吴焕说。


“商家对顾客放心,顾客也用自觉回应了店主的信任”,在柯城区府山街道钟楼社区主任李亚娜看来,“无人小店”的背后,是一场诚信的双向奔赴。

“街头巷尾涌现的无人小店、共享货架,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活态样本',丈量着社会诚信水位,标注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刻度值,这种'慎独经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衢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叶鹏表示,“每个无人摊位都是基层治理的微型试验场,是文明实践移动站点,要珍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生长,让这些街头巷尾的诚信细胞工程成为有礼衢州的标识,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三衢客户端

作者:兰琦 周洋

编辑:陈佳妮

一审:祝金林

二审:王维龙

三审:姚宏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