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非遗民俗 迎春纳新福

人民日报记者 祝佳祺

乙巳立春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家家户户门前摆上了“迎春接福”的案桌。各地游客慕名前来,翘首以盼一场盛大的立春祭。

  文创产品、乡土美食、非遗手工……村口的立春“妙”会上,来自柯城区18个乡镇街道的28个摊位前人气兴旺。“我平时喜欢做些钩织,第一次来摆摊,很开心。”上午9点40分,曾阿姨已卖出数件手工制品。

  抬眼望,摩肩接踵的人群无法阻隔隆隆锣鼓声。9点58分,梧桐祖殿内,立春祭正式开始。接春使者依次向春神敬献花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鞭春牛,春回大地!二鞭春牛,风调雨顺!三鞭春牛……”祭祀队伍一路从祖殿踏进春田,扮演春神句芒的少年手持柳鞭,鞭打角戴红花的春牛,开启新春“第一耕”。田埂上,围观群众喜气洋洋。

  “这是我们村每年最热闹的一天。”54岁的村民陈秀林已经舞龙20多年,在舞龙队中负责舞龙头,“这些年类似的民俗活动在很多地方重新流行起来,我们还被邀请去其他村舞龙。”

  饿了在集市品尝特色小吃,渴了在文创茶社品一杯春神茶。除了观看立春祭仪式,游客还可以在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了解节气文化和九华立春祭民俗。

  “为了让孩子了解节气文化,我们今年专程带孩子来这里旅游。”来自衢州江山市的游客吴建国说。

  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九华立春祭等与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更加受到重视。近年来,柯城区深入挖掘丰富立春文化内涵,持续推进灵鹫山旅游度假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培育相关民宿产业,打造立春研学基地,开发立春文创产品,以产品研发带动产业升级。

  整合各类文旅资源,持续扩大节气品牌效应。当天下午,位于万田乡的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的二十四节气(非遗)馆正式开馆。馆内汇聚百项非遗,展示柯城文脉。徒步打卡二十四节气游步道、春日集市、妙源踏春等各项活动也在柯城区接连开展。

  “我们要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助推立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柯城区政协主席叶美峰说。

琉璃产业 焕发新光彩

人民日报记者 吕莉

“参观古建后,买了一件琉璃烧制的冰箱贴。曾经只用于宫殿庙宇的琉璃,如今也能装点我的小家了。”春节假期,在山西省河津市一景点,记者遇到了正在文创店购物的游客。

  山西文旅持续火热,带火文创消费市场。在太原、平遥、临汾等地,一件件琉璃文创更添文化年味。这些文创产品来自河津市西窑头村吕氏琉璃。

  背靠吕梁山脉,地处黄河与汾河交界,河津的坩子土可塑性强、干燥性好,为烧制琉璃提供了最佳原料。吕氏琉璃烧制始于明代,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选泥料、雕刻、烧制等16道工序。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吕氏琉璃有3家企业,规模与发力方向略有不同,但都致力于将传统技艺发展壮大。

  作为非遗技艺,琉璃在现代有哪些应用场景?

  “我们在古建修缮、新建景区与民居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口碑。这两年,我们参与了山东曲阜孔庙、安徽凤阳明皇陵等的修缮工作。”吕氏工坊里,第十代传承人、凤凰吕氏琉璃负责人吕哲峰说。

  “前几年我们开始试水文创。去年以来文创产品销售额快速增长。”彦堂吕氏琉璃负责人吕鹏程说,“古建上的图案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仅仅是瓦当,可参考的图案就多达几千种。”

  今年,这两家企业都将搬进河津市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搬进园区,产业形成集群,多家企业握指成拳,能更好地塑造品牌。”吕哲峰说,到园区用上煤气,还能大大降低用能成本,一年可节省100万元。

  记者来到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龙门吕氏琉璃已经在此布局7年多,成批瓦件、建筑构件制作完成,即将发往各地;研学基地、文化中心、生产流水线等正在建设中。

  “在政府主导下,我们正牵头标准化工作,将人工配置改为流水线作业,对生产工艺开展节能环保、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从而提高品控。”龙门吕氏琉璃负责人吕佳丰介绍,公司聘请了专业设计师优化产品外形、绘画设计等,希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有机结合。

  目前,河津灰陶琉璃产业已集聚13家企业,年生产能力达2亿件,年产值2亿元,形成集文化旅游艺术、研学体验展览、生产物流施工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园。

  “我们将继续完善产业园的配套设施,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宣传推广,让传统文化产业焕发新活力。”河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斌说。

韵味十足 共享中国年

人民日报记者 白光迪

“这个藕粉圆甜甜糯糯的,真好吃!”俄罗斯留学生基拉一边品尝特色小吃,一边竖起大拇指。

  在江苏盐城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红灯笼高高挂起,花灯摇曳生辉,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40多名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走进淮剧小镇,沉浸式感受非遗,体验别具特色的中国年。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淮剧小镇内游人如织,市民和游客在观看淮剧演出。

周永 摄

  建湖是著名的“中国杂技之乡”,这里的南派杂技以惊险绝技和精妙设计闻名。在小镇的粮仓艺术中心,留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欣赏中国杂技表演。舞台上,演员们接连展示倒立、弹球、转碟、叠草帽等,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杂技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与智慧。”基拉不时拿起手机拍视频记录。

  不只杂技,留学生们还感受了江苏地方戏曲剧种淮剧的魅力。在冠服馆,工作人员向他们讲解淮剧头饰、戏服和道具的历史与用途。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姚敏被绚丽的戏服深深吸引,她挑了一件戏服换上,“这些服装像是艺术品,一针一线都充满了故事。”

  沙庄戏苑内,淮剧经典唱段《买油条》正在上演。来自塔吉克斯坦的伟力虽听不懂台词,却依然被表演的情感与细节触动,“我能感受到演员们的喜悦与活力。”在淮剧老师的邀请下,伟力上台尝试表演,他学着抖袖、撩袖、甩袖,一板一眼地模仿着淮剧的经典动作。“这真是一门讲究的艺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一定要多了解一些。”伟力说。

  剪纸是留学生们体验的又一项特色技艺。老师用一把小小的刻刀在方寸红纸上舞动,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便跃然纸上。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美花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连呼不可思议。随后,她也拿起红纸,尝试起来,“回去后我要告诉家人,中国的剪纸不仅美丽,还充满了智慧。”

  丰富的文化体验让留学生们流连忘返。从杂技的震撼,到淮剧的雅致,再到剪纸的精巧,在建湖,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尤其是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年。”基拉说。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中国年,建湖县将非遗与春节习俗巧妙融合,以多样的活动吸引世界目光。“我一定会把在这里的经历讲给更多人听。希望能再来这里过一个中国年!”基拉说。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2.6 第7版

版面责编:吴燕、郭玥、尚嵘峥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王钰涵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