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股文科专业缩减与重组的风潮正席卷全球,其影响范围广泛,从东亚的中日韩等国家,一直延伸到西方世界的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要知道,全球顶尖学府哈佛取消了30门课,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科专业,去年3个月,直接取消了6个文科专业。从2021年开始,英美两国开始集中淘汰文科,曾经很多人满为患的专业,现在报名的人数都是断崖式的下跌。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这两年的时间,文科衰弱的浪潮就已经快速的席卷全球了,英美、澳洲、韩日、中国全都开始了弃文从理。
就比如2021年,英国政府将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资助削减近50%,转而将大量的资源倾斜到了科学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
据统计,2024年美国就业前景最为广阔的十大本科专业依次为:护理、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公共卫生研究、商科领域(涵盖会计、金融等)、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工程学、生物化学、健康与安全以及心理学。在这之中,仅商科与心理学可归入文科范畴。
而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近年来,教育部撤销专业名单上,文科专业常常“榜上有名”。
西北大学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文科专业;
中科大撤销了英语、传播学、考古学等文科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甚至直接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撤;
四川大学一口气撤销了31个专业,引发轩然大波。
据统计,2019 - 2022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专业有1422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被撤销89次,公共事业管理被撤销88次,诸如广告学、日语、汉语言等热门专业同样未能幸免。
2025年的本科招生计划还没有公布,我们可以先看研究生招生计划——以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2025年的招生人数从2024年的40人减少到了35人,哲学专业也从35人缩减到30人。
还有数据表明,很多高校调整了专业招生要求,导致文科招生受限(要求必须选考物理)。
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双一流大学开始拨款开设新的理工科专业,工信部直属的理工类院校哈工大,2024年经费涨幅更是全国最高。
一边是拿文科开刀,一边是疯狂加码理工科,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很多人猜测集中裁撤文科,可能就跟这几年经济下行有关,因为对政府教育部来说,在经济压力大的时候,就需要缩减开支,而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科专业就难免成了被截流的目标。同样对高校生来说,学文的比从理的也确实找工作会更难一些。
2024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只有43.9%,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文科毕业生是找不到工作的,等待他们的无非就是换个行业或者继续读研,把现在的问题拖延到以后再处理。
而即便文科生们找到了工作,所从事的主要方向也是像财务、人事、行政等服务类的行业,工资水平较同一时期的理科生来说少了一大截,在这种背景下,考文科专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而当这种需求减少了之后,高校也就只能顺势减少文科类专业的供应。
当文科开始不受待见的时候,理工科却在合适的时机展示出了它的价值,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浪潮的时代,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抢着下一个科技风口,这个阶段需要的是数学、计算机、物理等科学。
就在去年4月份,我们国内推出了101计划,明确的要重点培养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学等9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其中大部分的课程也都属于理工科,可以预见的是,阶段性理重文轻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那么,面对这场”倒闭潮”,文科教育该何去何从?
这或许是一个转型的契机。
首先,文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增加跨学科的融合。比如,可以将人文素养与数字技能相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人文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文科专业应该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及早接触职场。
再者,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比如数字人文、科技伦理等,这些领域都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支撑。
对于准备选择文科的学子们,不要被”倒闭潮”吓倒,但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选择文科不是意味着要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而是要思考如何将人文素养转化为职业优势。
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些市场需求较大的文科专业,如应用语言学、数字传播等。也可以在主修文科的同时,辅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关键是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而不是盲目追随。
所以,与其说是”倒闭潮”,不如说这是一次重构的机会。在这个技术与人文加速融合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教育,而是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文教育。
这场变革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如何在保持人文精神的同时,适应时代的需求。毕竟,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