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地主,生了个愚笨的儿子,这儿子见了生人,连一句话都不会说。
因为地主姓王,所以村里人就给地主家儿子取了个外号,都叫他王傻子。
王傻子二十岁那年,地主花钱托媒婆,给儿子说了门亲事。
成婚后,媳妇见王傻子连句话都不会说,就跟地主商量,让他给王傻子拿几串钱,让王傻子外出去学说话。
地主听了,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拿出五十串钱,交给了王傻子,让他出去见见世面,增长些见识。
王傻子离开家后,来到了一个集市上。他瞧见一个老头,买了二斤猪肉,付了六串钱。
旁边一位老太太就问:“你买的肉,是三串钱一斤吗?”
老头儿随口说道:“你明知,何必故问呢?”
老太太被怼得不说话了。
王傻子听见了,便拉着老头的手,说道:“我给你十串钱,你把刚才说的那句话告诉我,可以吗?”
老头高兴的接过十串钱,教会了王傻子刚刚说的那句话。
王傻子一边走,一边在嘴里念叨道:“你明知,何必故问呢?”
没过多久,王傻子走到了集外,抬头看见一座破庙,破庙旁边有个老和尚,正靠着墙根晒太阳。
这时,从北边走来一个行人,看到庙宇破败不堪,就问老和尚说:“大师傅,这庙多久没修了呀?”
老和尚回答道:“足足有三年了。”
王傻子给了老和尚十串钱,又学会了一句话:“足足有三年了。”
告别老和尚后,他又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正赶上有人在打架。
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父子四人正在殴打一个外姓人。
众人拉着外姓人劝道:“你别跟他们打了,常言说好汉不吃眼前亏。”
不料,那外姓人倔强的说道:“好汉不在多,一个能顶十个。”
王傻子又拉住外姓人,说道:“大哥别打了,你把刚才那句话告诉我,我给你十串钱。”
外姓人拿了十串钱,说道:“好汉不在多,一个能顶十个。”于是,王傻子又学会这句话。
王傻子继续往前走,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一位老汉,正抱着小孙子,在大树下玩耍。
那小孩一边笑,一边调皮地拍打着爷爷的嘴。老汉说:“小孙别打爷爷的嘴,明早我给你买个驴打滚。”
王傻子觉得这句话很有趣,又拿出十串钱,跟老汉学会了这句话。
告别爷孙俩,王傻子来到了一个村庄边上,碰到一个人正在撵鸡,累得满头大汗。
这时,对面来了两个年轻人,帮撵鸡的人很快把鸡捉住了。其中一人说道:“撵鸡这事儿,人少真不如人多。”
撵鸡的人说:“那是自然的。”
王傻子又给了撵鸡的人十串钱,学会了这句话。
就这样,王傻子从家里带的五十串钱,很快就花光了,他只好回家。
刚走到集市上,恰好遇见知县大人路过这里,满街的人都纷纷回避,家家关门闭户。
空荡荡的大街上,就剩下王傻子一个人,他察觉到情况有点不对,便吓得爬上了街边的墙头,又从墙头爬到了房顶上。
知县大人在轿子里看到有个人,正趴在房顶上东张西望,以为是小偷。
于是,知县命随行的衙役,把王傻子从房顶上拽了下来。
知县大人厉声呵斥道:“大胆的毛贼,你在房顶上到处张望,是不是想偷东西呀?”
王傻子回答道:“你明知,何必故问呢?”
知县又问道:“你的同伙有几人呀?”
王傻子说:“好汉不在多,一个能顶十个。”
知县再次问道:“你当贼几年了呀?”
王傻子回答道:“足足有三年了。”
知县生气的说道:“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务正业,专门偷东西,实在是可恶!”
说完,知县“唰”地打了王傻子一个耳光。
王傻子马上回应道:“小孙别打爷爷的嘴,明早给你买个驴打滚。”
知县听了,顿时大怒,命令随行的衙役说:“这个大胆的毛贼,竟敢辱骂本县,把他捆起来,暂且收监,等候发落。”
王傻子听了,不紧不慢的说道:“那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