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明河畔,一条焕发新生的城垣步道正静静地诉说着贵阳的故事。
这条步道不仅精妙融合城市历史与现代风貌,还为市民打造了一处品味文化、回味历史、悠然漫步的绝佳场所。
近年来,贵阳市按照“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根据“塑造节点、连通轴线、活化片区、还原记忆”的思路,创新打造“一河一道两片”。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南明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做好证明题,严格遵循市委“六高”工作部署,通过精改造、细雕琢、巧经营,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历史城垣步道建设,促进老城区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近日,记者深入探访贵阳历史城垣步道(南明段)现场,采访项目负责团队,深入了解这条步道背后的“精改造、细雕琢、巧经营”故事。
贵阳历史城垣步道南明段
精改造:在保护中寻求创新与融合
城垣步道南明段全长约2795米,自西向东分为三段:大西门至次南门段、次南门至大南门段、大南门至老东门段。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步道的高品质,在规划之初便倾注心血,精益求精。
规划过程中特别邀请到贵州省建筑规划专业刘兆丰、李洋两位规划设计师倾力操刀。从文化历史考证到历史照片收集,从“九门四阁”历史方位梳理到辅门(新辟城门)由来发展定位,结合历朝志书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将贵阳城市历史文脉与老城城市发展历史作全周期的深入研究与全面梳理。
文脉挖掘过程艰辛,设计团队下了大量苦功夫。奔赴世界各地,收集到一些前所未见的老照片、老故事,有力地增添了城市文脉的深度和厚度。“在项目前期,我们做了大量挖掘工作,在收集到明代至民国近600套历史古籍资料后,通过修复老照片,重绘历史舆图,以此还原真实的城市风貌及城垣形态。”基准方中贵阳分公司副总建筑师李洋说。
基准方中贵阳分公司副总建筑师李洋
“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指引和元素符号,团队系统梳理并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涵、历史故事及普遍价值。”李洋解释道。“例如,在文昌南路的公交车站,我们以清末民初时期,南明河段城垣历史照片作为设计依据,提取城垣形态及城南民居屋顶符号,添设经久耐用、舒适便捷的座椅区域,这种设计既能遮阳避雨,又能近距离感受城南古城墙的沧桑厚重与历史风貌。”
在文昌南路段,步道沿线的人行道、护栏、楼梯及地面井盖等,均融入了贵阳老城“九门四阁”的文化logo元素,通过与城南遗存城墙的同种石材、铺装古石寻迹线植入、沿街店面风貌整治等方式,打造了“城垣记忆”景观。
重绘历史舆图
在万东桥节点,根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鸿雪因缘图记》及清宣统元年(1909年)《图画日报》作者笔下的贵阳风光为依据,打造“南明十二景”。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步道的景观效果,更让市民和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百年前的贵阳情景再现。
细雕琢:每一处细节都经反复推敲
“留住城市记忆,让城市更兴。城垣步道的建设,我们聚焦以节点式、场景式的叙事脉络打造具有贵阳老城文化记忆的新模式与新场景,立体展现贵阳市南明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南明区城市更新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东门节点
“唤醒城市记忆、活化公共空间、便捷市民百姓”是设计的核心理念,基准方中贵阳分公司建筑师何磊介绍,设计团队引入了城市家具和城市博物馆的概念,活化城市低效空间,提供更多休闲空间,让老贵阳人和新贵阳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了解贵阳的历史,体验到一步一景、一程一忆的惬意。同时,还将“市树”“市花”等贵阳符号融入景观设计的全过程,通过人行道沿线和文化节点花池种植,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整体城市界面。
“每一步改造都凝聚了无数次的推敲与调整。”李洋指着步道旁的墙面说,“例如,墙面和地面最初倾向于铜雕工艺,经过我们多次论证、打样,最终决定采用仿古铜色不锈钢工艺,能更加耐用、易于清洁、降低成本、减少维护,同时地面部分经久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走越亮,能更鲜活地呈现贵阳的历史韵味。”
历史城垣步道建设选材
与此同时,在南明段沿路许多新打造的景观上都附有二维码,扫一扫即可跳转到“甲秀宝”小程序“一图游南明”界面。该小程序不仅提供了城垣步道、贯城河、甲秀楼片区等历史文化点位的详细介绍,还整合了景点、美食、住宿、娱乐、购物、公厕、停车场等信息,以及多条南明区游玩线路推荐,使得游客能够通过“一图游南明”全面了解并规划南明区的旅游行程。
在南明区的多个亮点位置,南明区巧妙地镶嵌了一块块“历史的窗口”——电子显示屏,如同时空穿梭的门扉,循环播放着贵阳市与南明区的历史文化、贵阳城垣演变视频,让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包容发展,共生共长,同时让市民以更直观、更便捷的方式了解到贵阳府城的变化。
巧经营:多元投入与市场运营并举
在城垣步道的建设过程中,南明区不仅注重精心改造和细致雕琢,还巧妙运用了市场运营机制。通过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以此实现项目的有效盘活和持续发展。
为显著增强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南明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学习,精心打造了一套包含多种投资的市场运营体系。该体系融入了“微改造”的理念,并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推动实现项目的有效盘活和持续运营。
“我们采用了‘多改合一’的统筹推进机制,将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地下管网改造等多个项目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贵阳南明城市运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我们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通过‘文脉挖掘、运营前置’的切入点,结合规划、市场、团队及招商等多维度前置策略,促进试点项目增值,确保持续发展。”
同时,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启动“南明文旅推荐官—寻美南明”网络大V采风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网络大V的镜头和笔触,持续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紧扣居民和商户两个主体,认真倾听民心民意,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让居民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实客观精准反映“一河一道两片”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群众参与监管的积极性,打造多层次的共治体系。
“目前贵阳城垣步道南明段的建设,深挖历史、精雕细琢、一步一景,已成为贵阳市城垣步道精品示范段。相信未来随着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会贯穿周边历史街巷,把贵阳的历史文化有机串联起来,成为连接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为贵阳市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李洋充满期待地说。
市民声音:城垣步道成为生活新亮点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步道上散步的市民。一位大爷高兴地说:“这条步道建得太好了!我把每个点位介绍都拍下来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历史文化项目落地,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另一位年轻的张女士则表示:“城垣步道的设计很有特色,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亮点。特别是那些融入历史元素的细节设计,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能更好地了解贵阳的历史。”
“这条步道真是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不仅环境优美,还充满了历史文化氛围。每天早晚来走一走,真是身心愉悦。”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说。
来源:南明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