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好万科的未来?
自2018年万科就喊出活下去口号,2025年万科即将打响一场“大决战”,这场持久大决战的胜利与否决定着万科的未来。
万科此次高层变动中,国资背景的经理人队伍全面入驻,接替原有班底。
根据万科公告的人员变动,战投部、财务部、法务部总经理,以及万科最大的两个区域——北京区域和华东区域的总经理全部换人,由工作组成员担任,分别是:
战投部总经理赵正阳,深圳资产管理副总经理;
财务部总经理肖静华,深铁集团专家;
法务部总经理商德良,深铁集团专职监事;
北京区域总经理王智余,深铁置业副总经理;
华东区域总经理陈武,天健兴业房地产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1月27日公告显示,郁亮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主席职务,担任执行副总裁职务。祝九胜则因身体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总裁、首席执行官、授权代表等职务,且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深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杰则接任万科董事会主席一职。
同时,多位具有深铁集团获深圳国资背景的高管将出任万科执行副总裁及董秘。除郁亮外,担任执行副总裁的还有具有深圳市国资背景的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锋、原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华翠和原深铁集团办公司主任李刚。
新任董秘田钧也曾任深铁集团专职外部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告祝九胜辞去总裁一职后,万科相关公告并未公布新任总裁人选,这意味着万科总裁一职等着一个“能人”上座。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头号企业,万科是风向也是这个大时代的走向,万科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诸多地产商的困惑所在。
尽管2024年,万科交付住房超过18万套,完成保交房目标任务,截至2024年9月底,万科的总负债约为9828亿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不能活下去依然是万科及房地产相关行业企业需直面的问题。
八年前,深圳地铁终结“宝万之争”,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彼时,深铁承诺“不干预公司经营”,郁亮团队得以延续管理权。每况愈下的市场环境和业绩表现,在2024年万科的“独立”最终还是被按倒了,深铁对万科的管控更为直接。
在2024年三季度,深铁派驻的董事在股东会上否决了万科一项百亿级城市更新项目;同年11月,万科被曝出将深圳总部部分职能部门迁至深铁大厦办公。
到近日的高层管理国资强势进入,万科在2025年从内到外基本国资化了。
标普全球评级机构也认为,万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变动表明其第一大股东正在收紧对该公司的管控。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文轩财经表示,对于国资的全面进驻对万科来说是好事,对万科的经营状况而言会更稳健,而且保交房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果。对万科2025年的整个工作推进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推进房地产企业业务,对整个行业来讲也具有非常好的启发与鼓舞。
在房地产债务大困局时期,深铁很难像以往那样公开力挺万科,因此必须换一种策略,以实现大股东对万科困局的有效治理。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此前对媒体表示。
此前,万科发布公告称,预计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450亿元,同比下降470.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约410亿元,同比下降518.6%;基本每股收益亏损约3.79元/股。
关于业绩预亏的主因,万科称,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和毛利率显著下降。报告期内,房地产开发业务结算利润主要对应2022年、2023年销售的项目及2024年消化的现房和准现房库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2022年前获取的土地,地价获取成本较高,销售情况和毛利率均低于投资预期,导致报告期结算毛利总额大幅减少。
据此前媒体报道,深圳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强调:“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属国资国企资产超过5万亿元,全年营收超万亿元,有足够的‘子弹’,支持地铁集团通过一切可能的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万科稳健发展。”
此外,深圳市还将统筹资产、资金、资源,在既有支持工具的基础上,持续、分批、逐步通过直接注资、划拨资产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地铁集团资产负债率,增强其流动性,支持其更好地发挥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作用。
作为万科新的董事会主席,辛杰对外表示,“在各方及大股东强有力的支持下,新的管理团队将积极实施‘一揽子’方案,有信心实现万科队伍稳定、财务稳定和生产经营稳定。目前公司已对今年一季度债务偿付做好了安排。”
从以上表述看,辛杰提到了万科“三个”稳定,即“队伍稳定、财务稳定和生产经营稳定”。
“稳”成为当前的缓兵之计。
对万科来说,来自国资背景的十名“新官”势必会带来更多稳固发展的新解药,于市场面还是内部长期看都是利好的,接下来万科有足够的“子弹”储备来打这一场硬仗。
尽管外界对2025年万科的变化各执己见,但是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大哥万科它的去留兴衰太具有榜样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