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近年来,作为宣威市的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立足宣威实际,构建“政府+国企+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火车头+动车组”种植业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通过金融赋能,平衡和解决好了多元主体“要干”“能干”“想干”“会干”“愿干”的问题,推动建立“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双赢”的路子。

据介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定点帮扶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定点帮扶工作小组)坚持融资、融智、融制三结合,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主导并参与推动构建该模式,有效发挥出了地方政府“火车头”的主导主推作用、地方国企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聚合了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三个市场主体“动车组”的各自动能,从而结成联农带农动力充足的整体列车组,以产业链增值增效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生产基地种植蔬菜带动务工。

政府主导,土地效益稳提高。定点帮扶工作小组协助宣威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选择板桥、热水等乡镇街道,集中流转土地,推动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实现了2个约万亩片区的耕地“田成片、地成块、路相通、水能到”,为土地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基础条件。

国企承贷,资金来源有保障。定点帮扶工作小组指导属地农发行和该市国企通力合作,规划实施“公司自营+基地对外出租+项目收益覆盖”的区域种植业规模化运作。此外,定点帮扶工作小组还创新建立融资联席会议、联审联批等制度,提高办贷效率,在较短时间内共向两个项目发放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1.8亿元。

村级引导,土地流转添活力。定点帮扶工作小组帮助引导来两个项目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积极用好“党建+”,引导群众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真正使土地“流”出生产力,“转”出新活力,累计流转土地1.24万亩(租期20年)。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主体经营,良田释放增效能。该市国企运用农发行贷款,对流转土地进行系列化整治建设,为农业经营主体端上“预制菜”,吸引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拎包入住”。既破解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劳动力不足和耕地细碎化问题,还降低规模经营主体的前期投入和生产成本;大力推广“粮油联作、粮菜轮作、粮经协作”,既实现一地双收或多收,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又充分激活粮食生产新活力,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

农户参与,促农增收拓渠道。农民通过耕地流转、土地入股、转让、互换等多种流转形式,让土地价值得到充分挖掘,还同时成为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长期雇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用工务工“两头甜”,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农发行贷款支持农业种植基地。

“火车头+动车组”联农带农模式,初步破解了如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问题,收到了较好成效。

解决了政府“要干”但如何实施的问题。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这一模式,发挥了政府抓战略、抓规划的主导主推作用,同时用好市场这个最好的加速器、动力源,把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和规模经营的意图实施到位,为政府多年“要干”的事找到了可能路径。

解决了国企“能干”但投资来源的问题。地方国企作为政府意图的贯彻者,通过市场化转型,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具备了“能干”产业项目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价格较为优惠、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国企的意愿和农发行的资金,为农业产业项目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解决了村集体“想干”但方式较少的问题。土地流转服务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种重要方式。该项目实施中,有了政府层面的有效监管,解决了之前土地流转中民间自由、自愿、高度市场化带来的流转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土地浪费与破环等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有稳定的收益,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受益。

解决了经营主体“会干”但实力不强的问题。种植业经营主体通过承租国企的成熟农业设施用地,不需增加太多的投入,直接进田经营,土地租金按年分期支付,既降低了资金一次性投入规模、又直接节约了经营成本,能够保证实现“接手即见效”。某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承租1200亩种植甘蓝、大白菜等为主的露天蔬菜,正常年份亩均产值达1.2万元。同时,该公司依靠自身的市场渠道和种植经验,对某产业发展公司自营的2000亩地开展代管代销,收取销售收入20%的分成。

解决了农民“愿干”但增收渠道有限的问题。当前农村留守的中年妇女、中老年男性劳动力以及三类监测对象要实现在“家门口”务工,既能照顾家里,还能赚钱增加收入,需要有合适的务工渠道和经营项目。项目所在地的板桥街道,带动附近中老年村民760人常年务工,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可达2万元,真正做到了用工务工“两头甜”。“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区域内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全覆盖。热水镇引进宣威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合作社种植中草药3200余亩,2023年企业实现产值5400余万元,村集体每年获得收益20万元,带动农户482户、3万余人次务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据介绍,目前,“火车头+动车组”联农带农模式发展态势良好,“火车头”的牵引动能、“动车组”的多组动力,推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各尽其能的多元聚力、多方共赢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政府+农发行”共推金融资源资本的提升,推动和巩固了联农带农机制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也擦亮了农发行“农地银行”品牌。(张晓军 文/图)

来源:宣威市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