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走进西安德福巷,石板街上蒸腾着甑糕的香气。巷口朱漆门楣下,一簇簇嫣红鹅黄的绒花簪子在冬日里微微颤动,穿着汉服裙的姑娘俯身挑选时,鬓边步摇与绒花牡丹在风中相映成趣。此刻,巷子里不少游人都在一家非遗绒花的小店前驻足。店里的老板正用镊子将染作绯色的蚕丝细细铺开,“今年春节,这些‘永不凋谢的花’,成了古城的新春信使”。


△西安德福巷内售卖绒花制作的头簪。

作为非遗的绒花制作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曾是皇室贵族头饰上的点缀,如今却在古城西安街头“绽放”。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色彩绚丽多样,既有传统的嫣红鹅黄,也有现代的创新色彩,在冬日春节的红色中,多添一份别样的色彩。

沿着德福巷一路向南,既有固定的小店专门售卖制作绒花,也有流动的小摊贩,挂着“非遗”的牌子,不停地吆喝。摊主刘东生表示,尽管几年前西安就已经有汉服爱好者将绒花作为配饰装扮在衣服上,但像今年春节这样受到广泛的传播,还是头一遭。而在巷子的另一头,一家名为“绒咖啡”的绒花制作店在街边格外醒目,在不足20平方米的店里,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绒花发簪和胸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店老板表示,自己做绒花已有五六年,不少游客都会前来订购或询问能否定制。“《国色芳华》播出那阵子,绒花一下子就被带火了。”她向记者展示了许多用蚕丝缠成花瓣形状的绒花叶,“李子柒视频里那支‘长安十二时辰’绒花发簪,也让绒花走进了许多人的视野”。

而在巷尾“非遗·绒花记”摊主何晓芸的摊位上,摆放着今年最受欢迎的“牡丹”系列。何晓芸边帮顾客试戴边介绍:以往绒花多是婚庆头饰,现在年轻人买去做汉服配饰、胸针甚至车挂。在大唐不夜城中,不少汉服爱好者都将牡丹绒花戴在胸前。“图个春节的喜庆”。

“南京绒花遇上西安,就像琵琶遇上了秦腔。”何晓芸展示着用相框裱装起来的橘红色牡丹绒花。在她看来,这座曾汇聚胡商蕃客的古城,天生懂得如何让传统手艺焕发新机:随着2024年12月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西安近年来持续不断打造的“大唐文旅”不仅带动了汉服等一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起,也间接带动了不少非遗手工的普及,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韧的生命力。一些前来询问绒花的游客也表示,绒花虽不像珠宝佩戴绚丽,但与西安古城的韵味十分契合,佩戴着绒花在街边行走时,也能吸引不少艳羡的目光。

随着西安春节文旅项目的持续火热,在夜幕初垂时的大唐不夜城街边一角,穿圆领袍的少年郎在“花想容”摊位前驻足。绒花艺人李建军手持未完工的绒花牡丹,向游客演示“指尖绝技”——细细的铜丝须在30秒内绕出7个均匀弧度。“机器轧制的花瓣边缘太钝,只有手工才能做出这种‘呼吸感’。”他指着灯下泛着柔光的蚕丝,恍如指点银河星子。

记者:张家铭

文字编辑:牛忠磊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