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春来早,谋篇起步要趁早。

  2月5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多地“新春第一会”密集召开,在做好节后“收心”的同时,从上而下敲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项”,更好凝心聚力、鼓舞干劲。

  安徽,连续多年,都有召开“新春第一会”的传统。今年安徽的“新春第一会”如何“上新”,有哪些新看点?

  会议规格依然高。这场会议,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连线各省辖市、县(市、区),一贯到底、联动全省,规格高、分量重,是“初印象”。

  企业当“主角”。会上,首先发布通报,表扬优秀创新型企业。随后,6家企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代表作发言,合肥、芜湖位列发言席。11个发言名额,企业占比超一半,目的就是要在面对面交流中多听企业的想法,精准把脉市场,在新年“开工日”就为政策走向明确基调、指明前路,为扎根安徽的万千市场主体“拂春风”、增信心。

  层层递进,触及本质。观会的重点在于审题。“新春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今年安徽将主题聚焦到“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多的字数中,“科技创新”明导向,“点睛”安徽关注的重点。

  拉伸时间的纵轴观察,安徽这次的“新春第一会”,主题与以往有明显不同,从以往的改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直接切题科技创新。主题风向之变,凸显着安徽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底层发展逻辑,又回应着发展的“时”与“势”。

  下好创新“先手棋”,实现弯道超车,科学技术要打头阵,这是安徽的中心任务。“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就是要动员全省上下以持久的恒心、韧劲落好大棋局中的关键子,点燃创新“强引擎”,跳起来摘到更大的“桃子”。

  一个地方的发展千头万绪,重点任务很多,为何偏选科技创新?抓重点,自有重中之重。从更大维度看,安徽逐渐在中部崛起,在全国走进第一方阵,在世界“出圈”,以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汽车出口量继续改写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版图,以更多的“未来感”“科技范”刷新着外界对安徽的认知。诚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创新始终是秉轴持钧的关键。

  打通了思想的“总开关”,认清了创新之于安徽“秉轴持钧”的意义,安徽今天的目标更明确,脚步也更笃定。

  春节前,安徽召开省两会,明确了“三个往前赶”目标。对经济的更大期待,无不落于创新者的肩上。“持续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为不断实现‘三个往前赶’提供澎湃动能。”“新春第一会”旗帜鲜明落子创新,为“往前赶”找动能,可谓抓住了关键,让“跳起来摘桃子”更具底气和可能。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新春第一会”上,安徽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斩钉截铁,这让全省科技战线倍感振奋。

  振奋之于,关键在实干,需要有力“解题”,尽快“破题”,“破”“立”之间,蹚出新路,用新的脚步写好江淮“春天的故事”。

  故事的精彩处,在于情节的跌宕。细品这场“新春第一会”,安徽无不凸显着鲜明的问题导向。

  今天的安徽,发展格局早已发生变化,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创新崛起,格局之变,迫切需要安徽站在新方位重新审视自己。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已是现实。在长三角区域比,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都还有距离,在2024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安徽只有合肥进入了前十,前100强中只有6座城市,与苏浙同样有差距。

  差距就是动力,尤需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抓好每一天、使劲往前赶。

  如何赶?安徽“新春第一会”出实招。不论是“在有效化解‘卡脖子’难题上担当作为”的压力传导,还是“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路径导航,或是“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探索……一招一策,无不为全省各地、千行百业有力抓创新指明方向、铺设路子。

  方向明,路径清,关键在于行。科技创新最考验行动力,来不得半点“虚功”。

  把创新“置顶”,这是安徽的鲜明姿态。“干字当头、创先争优!”会场里的一言一语,鼓干劲、强信心。让优秀者得表彰,为优秀创新型企业现场授牌……只要在创新的赛道上尽情奔跑,从不缺少地位和掌声,这就是安徽对创新的“钟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