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
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将召开全市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即“新春第一会”,旨在擂起催征鼓、吹响冲锋号,动员全市上下以“拼”的精神、“抢”的劲头、“实”的作风,向春而行拼经济,凝聚力量开新局,奋力推动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春第一会”既是“风向标”,又是动员令,宣示着蚌埠“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坚定决心,释放了为蚌埠2025年工作指向定调的重要信号。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将主题聚焦哪些方面?蚌埠日报记者、编辑彻夜未眠、加班加点采访赶稿,为您剧透一下。
向春而行拼经济
凝心聚力开新局
奋力推动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蚌埠振兴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出路在工业,而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市树牢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鲜明导向,立足蚌埠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我们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坚持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动并进”,在增投资、建项目上持续发力,全市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产业实力持续提升,蚌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动能不断积蓄。
科技打头阵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树牢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意识,充分发挥蚌埠创新资源优势,坚决打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场硬仗。”2月5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结束后,市委书记黄晓武在蚌埠分会场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深化形成“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发展局面。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作为科创大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在全省科技创新大局中占有重要席位。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九州云箭在这里从一棵‘幼苗’不断成长壮大,我们的创新成果在这里得到转化,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去年,我国在酒泉东风发射场成功进行了首次10km级别的飞行—回收试验,试验中三台由蚌埠九州云箭安徽公司制造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发挥了关键作用。公司执行董事季凤来在谈到企业发展历程时,对蚌埠的创新环境赞叹不已。也正是从九州云箭开始,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集聚蚌埠空天产业园,形成了我市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从“幼苗”到“大树”,从“大树”到“森林”,蚌埠在推进“科创+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如今,我市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推动中国玻璃在国际舞台上从“跟跑”“并跑”走向了“领跑”;依托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加快打造中国传感谷,集聚了一批相互配套的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智能传感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与安徽财经大学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与蚌埠医科大学共建大健康产业园,与蚌埠学院共建科技创新产业园……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优势逐渐成为蚌埠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势。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研院入选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全省唯一;中电科40/41所成功研制国内首台超大阵列规模红外焦平面测试仪;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产教融合协同中心成功落地。
新的一年,我市将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转化科创资源、优化提升科创生态,引导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研究院等,努力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成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的新引擎。
聚力抓招商
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2月4日,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2025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培训班举行。这已经是蚌埠市委、市政府连续第三年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组织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培训,充分体现了抓实“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抓实“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面对2025年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招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培训会上,市长马军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恒心、决心,扭住经济工作“牛鼻子”,攻坚克难、加压奋进,以高水平招商引资赋能蚌埠经济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没有过去式,只有进行时。近年来,我市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坚持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投资必须抓项目,连续三年提出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0个以上目标,且招商质效不断提升,以更多的“真金白银”支撑了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以制造业项目为重点、以项目质量为生命,整合优化招商引资力量,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分级研判、合同管理、源头赋码、全过程服务机制,当年纳入调度的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率69.1%、入库率44.6%、投产率48.9%、入规率29.8%。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3个,协议总投资1595.4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425个、占比64.1%。举办第四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组织各类专场推介会19场,厦门光莆、江粉高科、南京国轩、椭圆时空、航天驭星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落地。
“作为民营企业,如果不是对一个地方充满了信心,不会轻易把真金白银投到这里。”去年12月28日,安徽武耀年产400万套汽车玻璃项目产出了全省首片汽车玻璃,在谈到为什么要把项目落在蚌埠时,安徽武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项目设备负责人尤磊直言,蚌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企业落户起到了重要作用。
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风向标”“强磁场”“催化剂”。去年以来,我市挂牌成立蚌埠市营商环境局,成为全省唯一单独组建运行市级营商环境机构;推出“营商环境体验员”制度,在全市选聘企业负责人、商协会成员等成为体验员,提出意见建议;在全省率先实施《蚌埠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维护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深入开展“千企万众评科长”等活动,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99%以上,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连续5个季度位居全省前4位;惠企服务平台一网集成215项政策,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98%、一次办结率99%……在良好招商氛围和营商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蚌埠产业能级不断攀升,去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创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
今年,我市还将继续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线索跟踪、质量研判、节点推进,高质量办好各类产业发展大会、招商推介会,推进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模式,确保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0个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420个、六大产业集群项目不少于300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45个、其中20亿元以上不少于20个,为蚌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动能。
加快建项目
注入发展强劲动能
台嘉玻纤、华智科技等233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华彩电器、鸿盛新材料等193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延安路淮河大桥围堰封底,司马庄路淮河大桥开工建设,黄疃窑淮河大桥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蚌埠市区至蚌淮高速刘府出入口连接线建成通车,蚌埠滕湖机场即将验收,滨河南路、蚌明高速改扩建工程等基本建成,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五蒙高速、泗蚌高速加快建设……
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过去一年,我市紧盯重点项目,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项目调度,做优园区载体,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季度观摩、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双周调度、要素会商等有效机制作用,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纳统、早见效,全市122个省集中开工项目开工率98.4%,入库率94.3%,投资完成率90.2%、全省第5位。同时,我市还积极盘活用好各类闲置资源,按月调度推进“四未”项目,推动329个逾期的“老大难”项目精准破题,夯实了经济回升向好的“硬支撑”。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结合蚌埠发展所需,积极向上争取,全力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动态更新工作,让更多优质项目列入国家资金支持的盘子,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去年,全市实施项目谋划储备集中攻坚行动,组建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培训,“拎包就走”跑项目。累计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188个,争取政府债券238.7亿元、全省第7位,中央预算内资金13.7亿元、全省第6位;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资金9.8亿元、全省第7位,“两新”资金6.6亿元、全省第4位。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0.6%、全省第1位。
为了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我市还进一步强化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保障,在土地、资金、供水、供电、供气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去年全市新增直接融资175.3亿元,新组建智能传感、商业航天等产业基金4支,“基金丛林”总规模突破400亿元。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下,我市项目数不断增加,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等持续提高,干部谋划项目、招引项目、推进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经济运行向优向好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新征程,新起点,新作为。今年,我市将继续聚焦“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扩大有效投资,全力以赴对上争取,主动承接含金量足的创建任务,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坚持干字当头,实现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动并进”,持续掀起“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的热潮,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业绩。
《蚌埠日报》2月6日一版
(来源:蚌埠日报社 融媒体记者:顾楷 编辑: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