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于本周二宣布,该公司首款纯电动汽车将会在今年的 10 月 9 日,以「独特且创新的方式」推出。
法拉利 CEO 贝内代托·维尼亚(Benedetto Vigna)的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超跑领域的核爆时刻」——这家以内燃机声浪为命脉的品牌,终于向电动化「低头」。
但,与其说是「低头」,不如说是「尝试重新定义规则」。
CEO 维尼亚强调,纯电法拉利必须「保留灵魂」,绝不制造虚假声浪,而是通过「独特且创新的方式」传递情感。这一策略背后,是一场关乎品牌基因续存的豪赌。
当电子心脏遇见机械灵魂
法拉利的转型逻辑充满矛盾。
一方面,这家传奇车企在 2023 年营收高达 59.7 亿欧元,净利润 12.6 亿欧元,市值突破 700 亿美元,位列全球车企第五,仅次于特斯拉、丰田、保时捷和奔驰。而支撑这一数据的,是每年仅 1 万多台的生产模式,以及高达 9.2 万欧元的单车利润(特斯拉的 10 倍)。
这种「百达翡丽式」的奢侈品逻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V12发动机的机械魅力与手工稀缺性。
然而,全球排放法规的绞索正在收紧,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三秒级零百加速随处可见等现实,迫使法拉利必须证明:电动化不等于平庸化。
维尼亚的解法是「技术奢侈品化」。
去年年中,法拉利的纯电测试车在马拉内罗工厂外被捕获。
▲法拉利纯电测试车
这台身披厚重伪装的骡车(Mulecar)虽然无法揭示量产车的最终造型,却暴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当它驶过测试路段时,车迷们听到了熟悉的引擎轰鸣声。然而,声源并非来自尾部显眼的四出排气,而是隐藏在后保险杠中间的位置。
这一发现与法拉利 2023 年初曝光的「声浪专利」不谋而合。根据专利文件,法拉利计划通过放大电机的高频啸叫,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能够匹配电机转速进行动态调整的「电子机械交响乐」,试图在电动时代复刻内燃机的感官冲击。
▲法拉利排气音效专利
这与维尼亚的理念是契合的,他一直都认为,法拉利代表的不是速度,而是一种独特体验:
就像坐过山车,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感觉。
▲贝内代托·维尼亚
维尼亚对此非常确信,这些客户购买纯电法拉利,是为了驾驶乐趣以及被满足的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的一部分来自于声浪——即便是在纯电时代,声浪也是法拉利的核心属性之一。
但这种方案的风险同样明显:扬声器所营造的「感觉」能否说服富豪放弃对机械图腾的崇拜?答案仍悬而未决。
▲法拉利 F80
当法拉利高调拥抱电动化时,其他欧洲超豪华品牌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场分化背后,是对奢侈本质的认知博弈。
同样是在本周,阿斯顿·马丁表示他们会在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将 V12 发动机保留至 2030 年。
事实上,马丁真正的杀手锏藏在他们的电动化叙事里。CEO 阿德里安·霍尔马克(Adrian Hallmark)透露,未来,马丁的电动车将通过车身结构振荡模拟出 V12 引擎的物理共振,让驾驶者「感受到活塞运动的韵律」。
阿斯顿·马丁试图用物理震颤替代内燃机,本质是将机械时代的「肌肉记忆」编码进电动躯体,就像用全息投影复活已故歌手,形式是数字的,但情感锚点仍在过去。
布加迪 Tourbillon 的故事更具戏剧性,该车型由布加迪 CEO 马特·里马克(Mate Rimac)亲自带队开发,而众所周知的是,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克罗地亚电动超跑品牌 Rimac 的创始人。
▲布加迪 Tourbillon
然而,这位「电车狂人」在掌舵布加迪后迅速推翻了该公司的纯电计划,力排众议,推出了 Tourbillon 这辆搭载 8.3 升 V16 自吸引擎+三电机混动系统的车型。他的逻辑堪称叛逆:
电动技术迭代太快,而布加迪的经典车型如 Veyron「需要被后代视为永恒艺术品」。这一点,电车还无法做到。
Tourbillon 因此成为了机械美学的终极实验——瑞士制表级的三联机械仪表、3D 打印悬架摇臂、天然水晶雕刻中控面板,甚至拒绝了车载大屏,用极致工艺对抗电动时代的「技术速朽」。
兰博基尼则选择了一条折中路线。其首款纯电车型 Lanzador 定位于「高性能豪华旅行车」,2028 年才量产;首席技术官鲁文·莫尔(Rouven Mohr)直言:「纯电超跑目前不会成功。」
▲兰博基尼 Lanzador
这种保守源于对用户分化的洞察——部分富豪对电动车抱有「根深蒂固的敌意」,而混动车型既能满足排放要求,又能保留内燃机的仪式感。
四家车企的策略看似对立,实则共享同一底层密码:超豪华品牌的真正产品不是车,而是「稀缺性特权」。
法拉利用电动技术制造新稀缺,阿斯顿·马丁用振动模拟维系旧情感,布加迪用机械复杂度定义新永恒。当特斯拉们用性能参数将速度「民主化」时,超豪华阵营也在尝试重新定义「奢侈」。
这场游戏的关键,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谁能将转型故事讲成新的《创世纪》。
超跑品牌的「永恒之战」
超豪华品牌的电动化转型,本质是一场关于人类快感机制的战争。
纯电车企用「3 秒破百」的瞬时多巴胺刺激征服大众市场,但超跑买家需要的是更复杂的神经反应——
内燃机的轰鸣触发杏仁核对原始力量的敬畏,手工皮革的气味激活前额叶皮层对工艺的鉴赏,机械结构的可视运动则唤醒顶叶对物理秩序的迷恋。
这种多重感官叠加的「奢侈快感」,正是电动化最难复制的部分。
布加迪 Tourbillon 的案例暴露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当里马克拆掉所有覆盖件,将车架内部结构雕琢成机械交响乐般的艺术品时,他实际上在构建一种「可触摸的永恒」——
3D 打印悬架摇臂的拓扑纹路、水晶中控面板的光学折射、甚至 V16 发动机气门弹簧的振动频率,都在向买家传递一个信号:这台车的每一克重量都在抵抗数字时代的「虚拟性暴政」。
▲布加迪 Tourbillon 的车架
这种策略精准命中了顶级富豪的深层焦虑:当 AI 正在解构物理世界的真实性时,Tourbillon 用机械的「存在主义重量」提供了安全感。
阿斯顿·马丁的策略更像一场神经科学的精密手术。通过车身共振模拟 V12 震颤的「触觉欺骗」就像是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制造的「电子漂移」,试图用算法生成的感官刺激替代机械反馈。法拉利的独特声浪,也是一个道理。
这样做的风险在于,人类大脑对「人造真实」的耐受性存在阈值——正如《西部世界》中游客最终会识破接待员的机械瞳孔,当富豪发现电动法拉利的「灵魂」只是一串代码时,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神圣契约可能瞬间崩塌。
▲ 《西部世界》剧照
所有超豪华品牌都面临一个终极拷问:当电动车的电池五年衰减、芯片三年过时,如何让产品在半个世纪后仍被视为「传奇」?
布加迪 Tourbillon 给出的答案是「将工程变成考古学」。里马克要求团队在开发时思考「未来人类如何理解我们的文明」——
这解释了为何车内仪表采用 16 世纪星盘的设计语言,为何螺丝纹路模仿巴洛克教堂的雕花。这种「提前历史化」的策略,本质是将超跑转化为工业文明的时空胶囊。
▲法拉利 348 Challenge(1993)
与之相比,阿斯顿·马丁的振动频率模拟更像一场悲伤的告别仪式:用电子信号保存内燃机的「数字木乃伊」,如同用 MP3 格式录制黑胶唱片的爆豆声。
法拉利还想在服务上做出一些新尝试,他们打算为旗下混动车和电动车推出电池延保服务,车主可以在车辆过保后继续享受电池更换服务。当然,这可不是免费的,每年的费用约为 7000 欧元。
对于法拉利车主来说,钱也许不是问题,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可更新性」与「原真性」:当一台 2024 年的纯电法拉利在 2035 年更换第三代电池后,它还是原来那辆车吗?
▲法拉利 499P 和法拉利 F80(右)
还记得在法拉利最新的旗舰超跑 F80 的发布会上,这家公司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法拉利是永恒的」。
这场关于永恒的战争,最终指向一个哲学问题:在数字吞噬物理的时代,超豪华品牌究竟在销售产品,还是在贩卖「对抗熵增」的幻觉?
从 Tourbillon 的机械宇宙到法拉利的进化论,从阿斯顿·马丁的振动幽灵到兰博基尼的混动缓冲带,所有答案都暗示同一种绝望而浪漫的企图——
用人类的工程意志,在电动化洪流中筑起一座时间的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