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六安市,有一颗名叫郝家集的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在这里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里,曾走出一位功劳赫赫,威名天下的开国元帅夫人。

而照片中这位英气十足,清新脱俗的女人便是开国元帅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她不但生下4个将军,培养出一个委员,而且自己还官至上校,汪荣华和刘伯承元帅既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更是同甘共苦的战友。



1917年汪荣华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郝家集的一个普通农家,汪荣华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一年四季含辛茹苦地劳动,如遇到年景不好,依然是食不果腹,1927年8月,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枪声。

这革命的枪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郝家集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郝家集像是换了一个天。

年幼的汪荣华也常常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村里的农协大会,斗地主豪绅,耳濡目染中,汪荣华逐渐懂得了不少革命的道理,尤其是姑父冯先卓对她的影响最大。

冯先卓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毕业于上复旦大学,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27年就加入共产党,常听姑父和姑妈谈论革命道理,在汪荣华幼小的心里播种了革命的火种,汪荣华立下志愿:“我长大以后也要像姑父那样,为天下受苦的人翻身解放而斗争。”



1930年春,红一军回到皖西,郝家集的青年踊跃参军,1931年14岁的汪荣华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汪荣华和其他被选上的几百名青年组成一个新兵营,在经过短期的训练后,于6月奔赴英山。

英山是中心县委所在地,红四军第十二师也驻在这里,新兵营到了英山后,很快补充给十二师,汪荣华等几个女同志被分到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部宣队工作,不久后,汪荣华和同乡郑先如被分配到了英山第三区杨柳湾,帮助群众建立区苏维埃政府。

汪荣华来到杨柳湾之后,走家串户,访问贫苦,宣传群众,不久之后,由于出色的表现,年仅15岁的汪荣华作为英山县共青团的代表,参加了鄂豫皖西北道委召开的皖西北青年代表大会,回英山后,汪荣华受县委少共妇女部长黄新兰的安排到英山县第五区石头嘴担任少共妇女部长。



1932年,汪荣华等人艰苦跋涉去和几个女孩一起踏上找红军之路,1935年初夏,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当时路边贴着两位高大红军战士握手的宣传画,人们都在谈论着“川中名将”刘伯承。

他在中央红军后有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水的千钧一发之际,巧妙地从国民党县长手里弄到船只,抢占了渡口,让红军顺利地跨过了金沙江,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刘伯承给汪荣华留下了高大威武的形象。

不久刘伯承等人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到红四方面军驻地慰问战士,时任川陕邮局副局长的汪荣华和同志们一起,见到令人仰慕已久的“川中名将”刘伯承,汪荣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而这次偶然的邂逅,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35年8月,汪荣华因工作需要,从川陕省委工作队调到总参谋部四局工作,与刘伯承接触的机会便慢慢多了,1936年,红军第二次过草地时,刘伯承将自己的马让给汪荣华,而此时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刘伯承已经对她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红军胜利到达延安后,刘伯承和汪荣华便喜结连理,举行了朴素的婚礼,战争年代,他们一直相濡以沫。

1945年秋天,刘邓大军指挥部队从太行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期间,刘邓率晋冀鲁野战军转战中原,发起鲁西南战役,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到淮海大战,邓小平,刘伯承始终在前方指挥作战,此时汪荣华带着三个孩子与其他首长家属生活在一起,直到1949年9月,邓小平,刘伯承以及夫人们带着孩子来到北平,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建国后,刘伯承和汪荣华的六个子女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其中四个孩子成为将军,另外一个孩子成为委员,而刘伯承也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元帅军衔,汪荣华自己官至上校。

1972年,刘伯承因病送医救治,由于治疗方式不当,导致刘伯承丧失了思维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全靠汪荣华照顾。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去世,汪荣华悲痛万分,她强忍泪水对前来吊唁的同志表示感谢,她说:“不要难过,不要哭,我不难过,我也不哭。”

2008年5月27日,汪荣华因病去世,享年91岁,他们是永远值得人民称颂的将军和夫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