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党政军领导在毛主席的倡议下纷纷支持火化。在签字环节,许世友犹豫了,他随后找到毛主席,表明自己的心意:

要死后尽孝,陪葬老母。

许世友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容不得母亲受半点儿委屈,但为了参加革命,他不得不离开母亲。母亲去世时,许世友有军务在身,抽不出身和母亲作最后道别,这成了他最大的一块心病。1985年,许世友去世后,组织按着特殊事例处理,让许世友永远和母亲相伴。



许世友最后一次见母亲是在1957年,母亲看到了他荣归故里。而李先念最后见自己母亲时,部队还在打仗。为了革命,李家献出了两位亲人的生命。李母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某一天,当李母知道李先念在老家不远处打仗后,她的心里很是记挂,不容多想,她移动着那双被束缚住的小脚,冒着被不长眼的枪炮打中的危险前往战场去看望儿子。

见面之后,李先念很紧张,怕母亲在战场出危险。他下意识地拉下了脸,对母亲说话的口气很差,责怪母亲不该犯险。当时,李先念已经是个小干部了,军队的任务又多。就这样,李先念没和母亲说上几句话就匆匆分别了。对于李母来说,能看到儿子还平安她就安心了。让李先念更为感动的是,母亲悄悄地给他留下了两块银元,而这些钱是母亲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来的积蓄。



李母返回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李先念很内疚,很自责,当他工作时,忙碌可以忘记这些,等他晚年躺在病床时,往事不由得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李先念经常念叨着自己的老母亲,80多岁的他曾和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想老娘,那天我不该大声和她讲话,不该对她发火。

当年,李先念离开母亲去革命。从他参加红军的那刻起,李先念就决定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军队。李先念在一次次战斗中进步,从一个木匠一步步成长为军队的高级干部。回顾往事,令李先念最为感动的,不是职务,也不是荣誉,是他和战友们化解敌人攻势,取得的一个个的胜利。



在战争年代,缺吃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当食物极端匮乏时,李先念决不会自己吃饱不管士兵,他和士兵吃的食物、分量都是一样的。基于李先念在战场发挥的重要性,当部队杀了牲口,李先念给警卫员分肉团时,谁都不接。李先念很生气地说:

“你们都不吃,都饿死了,留我一个革命嘛!”

李先念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与战士们已经结成了深厚的感情,战友就像家人一般。最令李先念痛心的是,当年马步芳部队对西路军的残忍杀害。战后,李先念带领剩下的3千人,翻越祁连山时,没吃没喝,李先念和战友们相互帮衬,互相鼓舞,才艰难地走到了新疆。



1983年,李先念写了一份关于西路军历史的报告,这对西路军的历史问题澄清、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年,工作繁忙的李先念抽不开身,他委托夫人林佳楣走访西路军战斗遗址,拜谒烈士陵园。

李先念去世前,曾留下一段遗嘱。他要求国家为他花一笔钱,把他的骨灰撒在三个地方,大别山、大巴山和祁连山,而这些地方都是李先念战斗过的地方。话说,李先念虽然想念老娘,他也完全可以像许世友一样“永远陪伴”在老娘身边。但是李先念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自古忠孝两难全”,李先念说:

不这么做,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